俗話說,商場如戰場。
這句話用到競爭日益激烈的amazon平臺,也是再合適不過。
在類目總體銷量相對穩定的大環境下,每一個賣家之間都是直接的競爭關系。
假設某個類目的總銷量是每天500個,那么你多賣一個,可能就有一個賣家少賣一個。
所以大家都拿出十八般武藝,很多的產品類目每天都是刀光劍影、血肉橫飛。
這種局面其實是必然的,因為任何市場在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的轉變中,都會面臨很多的不當競爭。
所謂“增量市場”,主要的特點是“從無到有”,很多的賣家可以依賴不斷的信息差賺取利潤。
但是隨著信息差不斷被大量的競爭所吞噬殆盡,這個市場的增量就變得緩慢或停滯了。
這個時候,市場就進入到了“存量市場”的競爭。
存量市場,主要的特點是“從有到優”,也就是在大家都已經沒有信息差優勢的情況下,怎樣去讓自己的產品脫穎而出。
這個牽扯的因素就比較多了,你選品的思路是否可以跟得上,你各種資源是否已經讓你具備了這種條件,等等。
亞馬遜雖然說還沒有進入完全的“存量市場博弈”,但是對于很多紅海類目來說,也幾乎已經不存在任何增量的機會了。
新進入的賣家,就是要拼了命的去和已經存在的賣家去真刀真槍的PK,誰能活下來,誰就是最后的勝利者。
話題貌似有些跑偏了。
言歸正傳。
最近我們的私密圈粉絲小K分享了最近遇到的一個坑,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老賣家小K,最近剛上了兩個新品,新品是經過三個多月的研究后才決定上線的。
該新品屬于典型的小類目產品,賣的人很少,整個美國站也大概只有七八家在賣。
在深入了解了產品的各方面情況后,小K發現該產品review中存在著某些共性的差評。
在跟技術團隊溝通后,他們通過跟供應商的較好的合作關系,合理的改善了這款產品的缺陷。
在產品上線后,在產品listing和A+頁面中,該產品對比競品的各種優劣也都淋漓盡致的展示了出來。
但是,在這個新品上線第一周,產品就來了3個一星的rating。
既然沒辦法刪除,那我就增評稀釋唄。
結果第二周,又陸陸續續來了幾天帶圖片的negtive review,review 圖片全是產品被刻意破壞后的狀態。
review的內容也很刁鉆,把產品各種子虛烏有的缺陷,都寫了上去。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差評的來源就已經很清楚了,這肯定是七八家中的一家。
但是為什么其他的新賣家在新品上線時并未遭遇這樣的惡搞呢?
為什么單單對我的產品情有獨鐘?
小K想,難道是我把優缺點對比的內容寫進listing的行為招到了別人的反感?
小K決定調查一下該類目賣家的具體情況。
調查之后,她驚奇的發現,這七八家注冊亞馬遜店鋪的公司居然都來自于同一個城市。
在這些公司的股東之間,也都存在著很多的交叉關系。
這下原因就很明朗了,這個類目看似有七八個賣家,其實已經被一個賣家所壟斷。
這種打法其實已經很常見了,尤其在那些小型類目,更是多見。
打法的步驟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利用手里的多家亞馬遜店鋪,去進入某一個較小的類目。
在主推一款產品時,將產品的圖片和listing內容去做細微的改動,從而讓亞馬遜看不出這是同一個賣家的產品。
在產品上線后,迅速通過合理的+不合理的方式,去排擠已經存在的賣家或新進入賣家。
因為賣家數量并不是一兩家,所以你的產品在被惡搞以后,根本找不到究竟是誰在惡搞你。
據我所知,有些賣家已經用這種方式在好多個小類目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但是小K這個案例不同,他已經識破了對手做的局。
郵件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在郵件中,小K詳細的陳述了對方行為的不恥和將要面臨的后果,也說明了如果對手繼續下去,她的魚死網破的決心。
到目前為止,產品的差評數量沒有再被增加。
究竟是不是對手干的,也就沒人再去關心這個答案。
(來源:跨境老鳥M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