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8日,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批準了韓國食品巨頭CJ集團一項餃子外觀設計專利申請。
2023年2月24日申請,2025年4月8日下證 專利有效期15年 專利號:USD1069319S 專利分類為食品類 保護范圍為涵蓋“特定褶皺數量、形狀比例及立體造型”
這一紙授權書,直接威脅中國跨境賣家在美銷售的餃子產品,美國中餐館和速凍食品企業也可能因銷售傳統餃子面臨侵權索賠。
NO. 1跨境賣家的餃子還能賣嗎?
美國外觀專利的核心在于保護具體設計特征,而非食物本身。如果賣家在美國售賣的餃子食品外觀與該餃子專利的重合度超過60%,賣家可能面臨下架、賬戶凍結甚至賠償。
值得注意的是,該餃子專利的褶皺數量、封邊弧度等細節均被量化鎖定。有售賣相關產品的賣家朋友,需特別注意專利圖紙,比對設計差異。
如果發現相似之處,大麥建議調整褶皺數量或改用平口造型。
此外,對已獲授權的專利已申請下證的專利,還可以提起無效宣告請求,如:行業協會或企業聯合提交在先公開證據(如古籍插圖、老字號產品圖)。三千了解到,目前已有華人商會聯合聘請知識產權律師團,準備提起無效訴訟。
NO. 2警惕“偷文化”升級“專利戰”
韓國公司申請下證的這份餃子專利文件中,僅模糊標注“東亞傳統食物”。但眾所周知,餃子在中國歷史可追溯至東漢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到現在我們仍有冬至吃餃子的傳統。
這已經不是韓國人第一次對中國的飲食文化下手,2013年泡菜申遺成功、2021年參雞湯在歐盟注冊地理標志,近年又將糖葫蘆和麻辣燙包裝為“韓式小吃”,韓國旅游局甚至將中國刀削面、餛飩冠以“明洞餃子”“釜山特產”之名,都是文化符號→專利壁壘→商業壟斷的產業鏈趨勢。
食物專利化的本質是商業話語權的爭奪,而弱勢文化在專利體系下往往淪為魚肉!
例如:美國通用磨坊曾為玉米餅的“U型折疊設計”申請專利,迫使墨西哥傳統企業退出市場;日本企業將壽司卷簾的“斜紋編織結構”注冊專利,一度引發亞洲餐飲業震蕩。
中國雖以28%的占比成為美國商標申請量第一大國,但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的占比不足10%,且多聚焦發明專利,忽視外觀保護。而韓國通過海牙體系年均提交5000+外觀專利,6個月就能完成多國覆蓋。
更嚴峻的是,美國專利商標局近日突然宣告,自4月17日起暫停外觀專利加速審查,普通申請周期延長至20個月以上。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的防御性專利申請將面臨更長的“專利真空期”,而韓國企業卻能通過《海牙協定》實現多國外觀設計專利的快速布局。
一旦餃子、月餅、青團等傳統符號被專利化,未來可能出現“用中國工藝需向他人付專利費”!
NO. 3 保衛餃子,打造知識產權質量壁壘
韓國企業用18道褶皺的專利鎖死在美餃子食品銷售的市場,而我們的文化符號仍在裸奔。
外觀專利僅保護“創新設計”,餃子作為中國3000年飲食文化的象征,其外觀設計卻被韓國企業私有化!文化符號壟斷,暴露了國際專利制度對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不足。
大麥作為深耕跨境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深知道阻且長,但事在人為,希望能以專業力量攜手齊聚,共同推動全球知識產權體系的公平、完善!
保衛餃子",需要大眾傳播文化、掌握話語權,斥退偷文化的賊;更需要我們用法律武器筑起護城河,形成"文化防御專利池"。
此次事件,也給所有出海企業敲響警鐘——堆砌千項專利,不如筑牢一道關鍵防線!將數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壁壘,方能抵御風險、護航長遠。
(來源:麥穗說知識產權)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