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SheIn總營收近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600億元),這讓不少同行羨慕不已。
SHEIN的出現,讓市場明確了出海企業的標桿,即將上市的消息也在鼓舞中不少中國品牌出海。
南極電商CEO張玉祥自建B2C跨境電商平臺,品牌為Fommos,預計將在2021年7月上線。
2020年9月,原衣二三COO王琛也入局出海快時尚行業,公司還未注冊就獲得了來自硅谷A16Z、IDG資本、德迅投資等機構的近千萬美元融資。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全球年輕一代認知的變化,將為中國企業打造全球品牌提供有利的環境。
根據相關調查,世界范圍內的Z世代都對中國有著良好的評價,而既然被消費主體看重,那么趨勢是必然是好的。
品牌和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家趨勢的支持,在經濟雙循環的大背景下,品牌出海是必然趨勢。
畢竟國內市場雖然大,但是也有一個存量,而海外市場廣闊,更有利于品牌發展壯大。
根據CBN數據,2020年,美國社會零售總額約34萬億元,電商的零售總額約5萬億元,僅占社會零售總額的14.5%。另一個數據顯示,Amazon的GMV每年保持著40%~50%的增長。
也就是說,樂觀估計僅美國市場,電商在未來2~3年內就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在競爭激烈和成本加劇的情況下,不少品類很容易觸及到國內市場的天花板。
面對增長瓶頸,開辟海外市場將迎來更多的機會和市場份額。
在國外市場獲得的聲譽,又可以反哺國內市場,形成良好的信用背書。
在《BrandZ 中國全球化品牌 50 強》報告中,BrandZ 全球總裁、凱度中國 CEO 王幸如此評價中國品牌的全球化價值。
“中國全球化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扮演著雙重角色。登上國際舞臺時,它們不只是在銷售產品和服務,更是在掀起一場規模宏大的‘改造’運動——改造全世界對中國以及中國品牌的印象和評價。”
過去,因為老牌企業全球化意識較弱,所以很少走出去。
現在新品牌可以依靠良好的趨勢跨境出海,樹立打造全球品牌的意識,像SheIn一樣去更廣闊的市場尋找機會。
1、直接面向消費者,縮減中間渠道 2、采用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營銷和溝通渠道,重視消費者意見 3、產品線專注,SKU 數量不多,重視產品的設計,功能性 4、重視社交媒體營銷,重視品牌理念和消費者體驗 5、“DTC”(Direct-to-Consumer )品牌理念的核心:過濾掉中間成本(營銷,包裝),直擊產品成本,也就是祛除品牌溢價。
DTC 模式比較成功的企業有什么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力”:產品力、運營力、品牌力。圍繞這三力,我們需要思考并找到以下3個問題的答案,只要掌握了技巧方法,那么怎么做DTC品牌出海就迎刃而解了。
1, 怎樣突出產品的可持續性和競爭力?
2, 怎樣通過數字營銷、海外引流,去把產品告訴更多的人?
3, 怎樣建立品牌的護城河,提升品牌壁壘?
其實,這“三力”也是品牌出海的底層邏輯,需要通過產品和運營來共同塑造品牌形象,再以品牌形象反哺產品和運營,這是一個收割業務的效應三角結構。也就是說,三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1) 產品層面 有人表示就選品而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思維。因此建議大家不要盲目地追求爆款,而是要思考某一款產品會爆,要先學會反推背后的邏輯,再深挖在這個過程當中優化產品的路徑,這才是一個好的選品思維。
(2) 運營層面 作為賣家,在運營角度上,首先在推廣的運營層面(素材、主頁、內容)突出品牌化,然后將廣告素材、頁面的相關度做好,從購買、物流、售后等層面注重廣告受眾體驗的問題,將客戶體驗和內容做到精細化,這才是一個好的推廣邏輯。
(3) 品牌層面 中國 DTC 企業普遍不擅長講述品牌故事,尤其在面臨海外不同市場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對企業塑造品牌故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中國 DTC 企業整體較為薄弱的品牌建設方面,建議樹立長遠的眼光,向成熟的 DTC 品牌學習,建立品牌規劃,不斷打磨品牌故事,用有效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持續打好品牌建設的攻堅戰,從而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BrandZ 全球總裁、凱度中國 CEO 王幸在《BrandZ? 中國全球化品牌 50 強》報告中,評價了中國品牌的全球化價值。他表示,“中國全球化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扮演著雙重角色。登上國際舞臺時,它們不只是在銷售產品和服務,更是在掀起一場規模宏大的‘改造’運動——改造全世界對中國以及中國品牌的印象和評價。”在此,我們也特別期待有更多中國品牌能依靠良好的趨勢跨境出海,乘風破浪!
搭建一個DTC網站,在技術上已經非常容易實現,用shopify模板就可以做出來。但要建立一個真正有流量、有轉化的DTC品牌卻是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比如要有精準的話術,差異化的產品、能打動用戶的照片和視頻,這些都需要你與設計師還有三方服務商協同作戰,反復磨合。所以我的建議是在做DTC品牌之前,可以先把你的產品放在眾籌網站上測試一遍。
早期的海外眾籌網站主要是針對科技產品,像無人機、智能手表一類的,但是這兩年智能硬件慢慢退潮,這些平臺自己也面臨轉型,很多眾籌平臺的創始人都明確表示了未來的發展重點就在消費品。
比如我們的首個產品就是先放在了kickstarter上做眾籌,因為它的平臺展示頁做的非常好,有視頻、有文字、有discount,在早期完全可以充當一個臨時的自建站;此外它本身也是一個社區,像DTC一樣,上面的用戶可以和品牌方進行非常深入的交流,他們會真心地給你提意見:比如產品可以怎么改進,他為什么會去買這個東西。在項目冷啟動階段,眾籌可以給你帶來第一批種子用戶,所以其實我更愿意叫它預售。
眾籌的劣勢是轉化率會低一些,例如kickstarter是先付款兩個月后再收貨,此外還需要注冊ID、綁定信用卡等等,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因此放棄購買,但是反向來說,這是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產品測試,你的第一波用戶反饋不需要等到他們收貨后才能拿到,如果預售賣的不好,就可以慢慢改進。對于那些一年收入在幾十萬美元級別的早期品牌,眾籌是一個從0到1非常好的過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