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地理環境怎樣?
緬甸位于亞洲中南半島西北部,地處北緯9°58′至28°31′之間和東經92°20′至101°11′之間。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毗鄰,東部和東南部與老撾和泰國相連,西南瀕臨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西部和西北部與孟加拉國和印度接壤,海岸線長2832公里。國土面積67.66萬平方公里。
緬甸位于東6.5區,GMT+06:30,比北京時間晚一個半小時,無夏令時。
緬甸主要自然資源有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林業資源、水利資源、漁業和海洋資源。
氣候條件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緬甸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干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于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語言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100多種民族語言。官方語言為緬語、英語,主要的民族語言包括緬、克欽、克耶、克倫、欽、孟、若開、撣等民族的語言,英語是流行的主要外國語。
服飾:
緬族的服飾與中國云南傣族相似,不論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統稱“籠基”,男裙稱“布梭”,女裙稱“特敏”。男上衣為無領對襟長
袖短外衣,女上衣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場合,男人多戴緬式禮帽,緬語稱“崗包”,用細藤編胚、以粉紅或淺黃色紗巾裹扎而成。緬甸婦女多留長發,挽發髻,戴鮮花,喜愛用 “檀那伽”的香木漿涂在臉上,有清涼、防曬、護膚作用。緬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場合均穿拖鞋,軍人除外。
緬甸的節假日包括法定節日和民間節日:
【法定節日】包括:
獨立節,1月4日,紀念緬甸1948年1月4日獨立日;
聯邦節,2月12日,紀念1947年2月12日昂山簽署《彬龍條約》決定成立緬甸聯邦;
農民節,3月2日,紀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勝利;
建軍節,3月27日,初為抗日節,1955年改為建軍節;
潑水節,4月13日前后(緬歷新年);
勞動節,5月1日;
烈士節,7月19日,紀念1947年7月19日昂山將軍等人遇難;
民族節,12月1日。
【民間節日】包括:
浴榕節,4月下旬,緬歷2月月圓日舉行。緬甸將菩提樹(榕樹)視為佛的化身,在最炎熱干旱季節給菩提樹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揚光大之意。
點燈節,10月,緬歷7月月圓日。傳說佛祖在雨季時到天庭守戒誦經3個月,到緬歷7月月圓日重返人間,凡間張燈結彩迎佛祖歸來。
敬老節,10月,緬歷7月。傳說眾僧侶在雨季守戒3個月后跪請佛祖訓示,后人效法,在此期間舉行敬老活動。
獻袈裟節,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緬歷7月月圓至8月月圓期間。善男信女要向僧侶敬獻袈裟,在8月月圓日點燈迎神,舉辦各種娛樂活動。此日又稱“光明節”。
作家節,12月上旬,緬歷9月1日。古時舉行拜神活動,從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獎勵“像神一樣崇高的”大作家們。1944年緬甸作協正式確定為“作家節”。
緬甸政府部門實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周六和周日為公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