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佛教國家,視佛塔、寺廟為圣地,上至國家元首、外國貴賓,下至平民百姓,進入佛寺一律赤腳,否則將被視為對佛教不敬。
緬甸當地的習俗主要有以下方面:
【飲食習慣】緬甸人常用米粉、面條或炒飯作早點,也有喝咖啡、紅茶和吃點心的。午餐和晚餐為正餐,以米飯為主食。菜肴特點為油多、帶酸辣、味重。常用各種幼果、鮮菜嫩葉作小菜,蘸佐料吃。進餐時將米飯盛在盤子里,用手抓著吃。隨著社會發展,用刀、叉、勺進食者逐漸增多。
【服飾】緬族的服飾與中國云南傣族相似,不論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統稱“籠基”,男裙稱“布梭”,女裙稱“特敏”。男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外衣,女上衣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場合,男人多戴緬式禮帽,緬語稱“崗包”,用細藤編胚、以粉紅或淺黃色紗巾裹扎而成。緬甸婦女多留長發,挽發髻,戴鮮花,喜愛用“檀那伽”的香木漿涂在臉上,有清涼、防曬、護膚作用。緬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場合均穿拖鞋,軍人除外。
【人名】緬甸人只有名字,沒有姓,但要在名字前加一冠稱,以示性別、長幼和尊卑。對長輩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吳”(叔、伯、先生之意),對平輩冠以“哥”(兄輩之意),對晚輩則稱“貌”(意為弟弟)。婦女也同樣,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稱“杜”(姑、姨、嬸之意),對晚輩或平輩稱“瑪”(意為姑娘姐妹)。
【皈依禮】按緬甸佛教習慣,男子在成人前,一般從五六歲起,都要舉行剃度儀式,進寺廟當一次和尚,時間可長可短,一般為一個星期,這樣才算成人,在社會上才會受到尊敬。
【緬歷新年(潑水節)】潑水節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為緬歷新年,類似中國的春節。潑水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通常歷時3至4天。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相互潑水,潑水節的水象征著幸福吉祥,表示除舊迎新。
【禁忌】緬甸人忌諱撫摸小孩的頭。小孩雙手交叉胸前,表示對大人的尊敬。緬甸民族為人謙卑,與緬甸人民交往忌趾高氣揚。
【法定節日】包括:
獨立節,1月4日,紀念緬甸1948年1月4日獨立日;
聯邦節,2月12日,紀念1947年2月12日昂山簽署《彬龍條約》決定成立緬甸聯邦;
農民節,3月2日,紀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勝利;
建軍節,3月27日,初為抗日節,1955年改為建軍節;
潑水節,4月13日前后(緬歷新年);
勞動節,5月1日;烈士節,7月19日,紀念1947年7月19日昂山將軍等人遇難;
民族節,12月1日。
【民間節日】包括:
浴榕節,4月下旬,緬歷2月月圓日舉行。緬甸將菩提樹(榕樹)視為佛的化身,在最炎熱干旱季節給菩提樹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揚光大之意。
點燈節,10月,緬歷7月月圓日。傳說佛祖在雨季時到天庭守戒誦經3 個月,到緬歷7月月圓日重返人間,凡間張燈結彩迎佛祖歸來。
敬老節,10月,緬歷7月。傳說眾僧侶在雨季守戒3個月后跪請佛祖訓示,后人效法,在此期間舉行敬老活動。獻袈裟節,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緬歷7月月圓至8月月圓期間。善男信女要向僧侶敬獻袈裟,在8月月圓日點燈迎神,舉辦各種娛樂活動。此日又稱“光明節”。
緬甸政府部門實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周六和周日為公休日。
一是國內政局相對穩定;
二是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
三是地理位置優越,毗鄰中國、印度、東盟三大人口密集的新興市場,是連通東亞和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市場潛力大;
四是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相對較低;
五是在歐盟和美國相繼對其解除制裁后,緬甸作為最不發達國家,目前仍享有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給予的普惠制(GSP)待遇;
六是基礎設施等傳統產業以及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新業態均有較大發展空間,新冠肺炎疫情使緬甸發展線上經濟的意愿更為迫切,已可通過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辦理稅收繳納業務;
七是近年來政府吸引外資的意愿和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增強,緬甸新《投資法》、《投資細則》和《公司法》等系列法律的頒布實施使外商投資環境逐步改善。
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緬甸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65位,位列營商環境改善成績突出的20個國家之一,其中開辦企業從第152名上升至第7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