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國”,共有牛2億多頭,約占世界上牛的總數的1/4左右。這與印度的宗教習俗有很大關系。牛給印度人提供了奶食,并擔負耕地、運輸等工作。印度教徒把牛看作“神牛”、“圣牛”,牛受到特別的尊敬。在供奉濕婆神的廟門口有牛的塑像,游人進廟,首先要脫下皮鞋,因皮鞋大多用牛皮制成。在城市街道上,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車輛要給它們讓路;在市場上,牛可以隨便吃市場上的食品,主人不但不加以驅逐,相反還要跪在牛的面前,雙手捧著最好的食品供奉它享用。當牛衰老后,就被送到“圣牛養老院”去供養。印度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敬牛的節日活動,把花環和銅鈴系在牛頸上,牛角涂上色彩,并在牛頸上掛上糕餅和椰果,僧侶擊鼓誦經在街上護送牛游行。當牛把頸上的食物、果品搖掉時,旁邊的人紛紛搶拾,認為這是神的恩賜。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一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在印度農村,男子有時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圍住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稱之為“恰達”。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約6米、寬1.1-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后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
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鼻飾多為金銀制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在婚禮中由新郎給新娘戴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項鏈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保留這個風俗。
【飲食】印度飲食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臥兒式的,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主要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點是辣味。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時送來。吃甜食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另外,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們用右手的指尖吃東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關節以上是不禮貌的。在南方,人們用整只右手攪拌米飯和咖喱,并把它們揉成團狀,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中取食,否則,將為同餐的人所厭惡。就餐時常有 15 印 度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用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準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給客人端一碗熱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1月26日;
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8月15日;
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月、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于印度春季收獲季節的作物即將開鐮收割,冬去春來之際,因此也被稱為春節;
燈節(Div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印度每周5天工作制,周六、周日是公休日。
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印度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14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68位。在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印度在190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63位。印度已連續第三年躋身10個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列。
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理事會發布調查報告顯示,在印度經濟較為發達的 21個邦區中,古吉拉特邦是印度最具投資潛力的邦,德里、泰米爾納德、安德拉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分居第二至五位。此次調查主要參照五大主要指標和51個分項指標,主要指標分別是勞動力、基礎設施、經濟環境、政府治理能力和政治穩定性、主觀感覺。此外,比哈爾邦、北方邦和加爾克漢德邦投資環境正在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