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制造業走向】中國制造業的優劣勢
?【中國目前優勢之一:國家戰略】
目前來說,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同樣意識到了制造業面臨的問題,所以才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態,提出了一帶一路,也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希望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在《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點基本方針,分別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機構優化和人才為本。分別針對制造業發展的不同環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應對策略,希望幫助企業扎扎實實的打下基礎,為未來的競爭提供更多有利的幫助。
根據中央的相關精神,多部委也在聯手推動制造工業的綠色轉型,并且明確了有關的資金扶持政策,各地也開始陸續制定和出臺制造業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設立促進質量升級的專項資金,再比如設立質量創新的專項獎勵,以及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的制造型企業,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等。
但這些政策都是有門檻的,也就是必須達到了相關的認定標準,低端的制造業如果靠現有的資質去申請,肯定是無法通過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過關,實際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對發展尚可的制造型企業而言,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突圍機遇。
另外,中國制造2025也鎖定了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雖然這與大多數的制造型企業家的行業相關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重振制造業”的決心,這是國家的一個大戰略,關系到未來的產業布局和國際話語權,所以中國新一輪的制造業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中國目前優勢之二:專業配套】
實際上,對于制造業的未來,我們既不必太過樂觀,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優劣共存,關鍵看如何將優勢發揮到最大,把握住時間窗口期,如何將劣勢進行扭轉,防止國際巨頭的強力碾壓。
中國的制造業從無到有,通過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也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這一點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制造業實際上從事的只是加工貿易,是簡單的組裝,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后的就業問題,這類人群并沒有別的技術,所以只能從事比較簡單的手工勞作。
但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可以開始向更高的工業形態進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業已經習慣了生產低端產品,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去做高端產品,所以才有了這一場陣痛。
不是逼到萬不得已的份兒上,誰愿意流血變革?誰愿意剜肉割心?誰愿意忍痛割愛?
過去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大部分是體現在勞動力的低成本上,當前這種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產業外遷問題。
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階段外遷的都是一些工藝較為簡單的產品,一些專業化協同要求較高的產業仍然選擇留在了中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有了門類相對齊全的產業配套能力,某個產品從開始到成品,在國內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廠商,而印度、東南亞等地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關鍵優勢。
所以很多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離不開中國,在印度、東南亞等地的配套行業發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給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時間窗口期,能否利用這個窗口期完成一次蛻變,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那么,中國制造業想要完成轉型,面臨著的最大問題又是什么?
【中國目前劣勢之一:核心技術】
除了在價格方面的低廉,中國的制造業似乎沒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優勢了。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國的制造業整體含金量過低,技術水平不達標,趨同化現象嚴重,沒有更多的競爭手段了。
當然,一些企業也通過各種營銷方法擴大了產品知名度,比如事件營銷、病毒營銷、美女營銷、惡俗營銷等,但沒有強有力的產品作為后盾,再巧妙的營銷方法也注定是曇花一現,有時甚至會對品牌產生負面的影響。
就長遠而言,還是要主抓產品質量,主抓核心技術,如果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和技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不能做出差異化,那么永遠會面臨著數不清的麻煩和危機。
如何順應這股潮流,進行有效創新,讓自己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是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未來的競爭一定會加劇,在競爭后分層,在分層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轉型成功的制造型企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身后是無數的累累白骨。
不過,要想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升級,是要做出很多犧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難打通的一個瓶頸就是技術環節,我國目前的技術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著老化滯后等問題。如果技術環節無法打通,制造業和經濟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有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宏觀的話題本文暫不論述。
不同的行業有行業的規則和潛規則,有適用于自身的叢林法則,也有不同的行業格局和大的趨勢,有國際上的大巨頭,如何有效的制定轉型計劃,是考驗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層能力的一個挑戰。
比如,汽車制造商如何與保時捷、豐田競爭?
再比如,手機制造商如何與蘋果、三星競爭?
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都會面臨著與這些國際大公司競爭的問題,而在綜合實力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走一條差異化的道路,市場定位差異化,顧客群體差異化,功能外觀差異化,品牌宣傳差異化……
但差異化的切入點并不好找,因為無數的廠商都在冥思苦想這個問題,可以嘗試的方法都已經被無數次驗證過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經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這方面,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依舊要去摸索。
【中國目前劣勢之二:掌舵人思維】
總體說來,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家以草莽出身居多,當他們的玩法開始逐漸不被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時候,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人采取了主動甚至是斷腕式的變革,讓自己在新的經濟環境中更有競爭力,而另一些則依舊保持著舊思維,逐漸與當下的市場脫軌,生存日益艱難。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業家陷入了焦灼的狀態,他們希望增加銷售額,但不知如何去做;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利潤,但難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對和過去截然不同的商業環境,他們希望能夠成為行業的領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局;他們希望能夠基業長青,但或許只能迎來暗淡的結局。
一個企業掌舵人的思維和格局,決定著這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對于新鮮事物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認知后,判斷適不適合自己。
中國的制造廠商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變局,所采取的行動也不盡相同,不過無外乎以下幾種:
1、依舊閉目塞聽,固執己見,用陳舊的模式來抵抗互聯網的沖擊,想再熬幾年經濟就會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所以不為所動,其狀況要么就是已經被市場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2、接觸過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層素質不高,無法培養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導致功敗垂成;
3、引進過相關團隊,操作過相關平臺,學習過相關課程,交流過相關思想,努力想從傳統的制造業變成新型的制造業,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續的發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現出了頹勢;
4、掌舵人憑借決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對高質量的產品,并且讓品牌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銷售業績也還不錯,但距離國際化的大品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環境將有著更加急劇的變化,在一個個新的商業名詞不斷誕生的今天,在一陣陣“顛覆”、“連接”、“跨界”和“融合”的吶喊助威中,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不識廬山真面目”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實困境中,選擇去信什么,選擇去做什么,選擇怎么做,都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
而大部分傳統制造業的掌舵人,對于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理解,確實還很粗陋和淺薄,而在這樣的領導體制下,非但很難在企業自身的土壤環境中培養出優秀的新型商業人才,即便是引進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結果不是被原有的體系同化掉,從而變得平庸和碌碌無為,就是因為水土不服而最終出走。
精選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