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品牌出海的熱度是時候降一降了。雖然DTC品牌熱度很高,但是DTC品牌適合所有商家么?
本文將帶讀者分析貿易紅利期下,品牌如何布局、準備。
跨境貿易迎來紅利期,各環(huán)節(jié)的商家都有必要建立“品牌化”思路。
當今中國企業(yè)出海市場的大環(huán)境下,擁有生產和研發(fā)技術的商家一般都以站群賣家或者做代工廠的方式出海,而生產端的人力、成本問題,站群競爭激烈問題讓這些商家感受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少人已經開始尋求轉型。
根據數據顯示,2021年Q1中國出口額達到4.6萬億,同比增長 38.7%,而其中跨境電商出口同比增長 69.3%,由此可見跨境電商是維持外貿穩(wěn)步增長的主要力量之一。
圖源:谷歌
中國廠商最大的優(yōu)勢在上游供應鏈,生產制造能力是全球任何國家難以超越的。疫情的關系讓全球的電商滲透率急速擴大,尤其是美國,在線采購的趨勢不僅體現在C 端,也體現在 B 端。
同時,疫情使得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變高了,對平價替代品的需求也變多,而中國商家最擅長的就是打造商品的極致性價比。由于疫情導致全球市場上對高性價比的產品需求變高,因此,此時入局或者是一個好的時機。
尤其是疫情期間,除了防疫場景下的口罩等產品出口量激增,其它類目也都迎來增長。而現在全球疫情并沒有結束,人們至少還需要2年時間來消化疫情造成的影響。因此這兩年,是中國廠商發(fā)展跨境業(yè)務的有利時機。
DTC 品牌只是路徑之一,B2B 或許是另一種可能
中國商家最多的就是站群賣家和供應商,前者面向消費者,但受到第三方平臺牽制太多,同時面臨傭金不斷上漲的情況,因此從去年開始獨立站成了這類商家轉型的熱門辦法。
供應商則是面向買家和經銷商,但是目前中國的供應鏈也面臨隱藏危機。中國原材料上漲很明顯,匯率波動也對低利潤廠商造成很大困擾,另外疫情作用下貨運價格一直在漲,這三個因素讓中國商家在成本控制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在互聯網信息如此透明的當下,買家會比價、會用別人開的價壓自己的原供應商,成本側痛點越來越明顯。
做好DTC 品牌對產品品類和商家本身的要求是很高的。做 DTC 品牌,需要品牌與用戶形成足夠高的粘性,要提高用戶價值,因為獨立站用戶客單價高、數量大概率比不上站群。要提高用戶價值,就要求品牌的 SKU 很寬,且品牌的迭代速度很快。這其實就給商家提出了兩點要求,首先,商家所選的品類要有較長的成長線;第二,商家要有夠強的供應鏈,不論是生產能力還是迭代速度方面。
而B2B 是中國商家出海最早的路徑,也是最擅長的路徑。雖然DTC 概念被炒的火熱,但中國更多的還是 B2B 商家。
以北美為例,北美市場對于中國跨境出口賣家來說仍是第一大目標市場,市場體量領先。雖然競爭較為激烈,但是北美市場憑借較高的網購滲透率、強盛的消費能力、完善的物流與支付服務體系、豐富的渠道平臺等特征仍然成為追求銷售最大化賣家以及初級賣家的首選。
2019 年中國跨境出口 B2C 電商在北美市場的成交額達到 3305 億元人民幣,雖然沒有其他新興市場的強爆發(fā)力,但是鑒于疫情有著相對長期的促進作用,北美市場在 2020 年同比增速可超過 35%,可達 4573 億元。2021-2022 年的增速約為 20%-30%,因此預計,到2022年中國跨境出口 B2C 電商的市場規(guī)模可達 7479 億元。
出口主體向品牌企業(yè)演變,外貿升級轉型
品牌與品牌化,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做“品牌”是一個路徑,而“品牌化”是一種思路。產品結構需要轉型升級,中國的制造環(huán)節(jié)長期賺取較少利潤,受人力成本上升與外匯壓力等種種因素影響,傳統(tǒng)外貿優(yōu)勢承壓,紡織品、塑料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近年有所增長,但個性化、品牌化、高科技產品比重上升,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和信任度逐年提高,充分反映出海外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和制造業(yè)的智能化趨勢,跨境電商成為推動國內制造業(yè)轉型升級及國產品牌出海的新渠道。
小結:
中國跨境電商迎來紅利,但商家也面對隱形危機。DTC 品牌是出海商家的路徑之一,中國商家在海外活動發(fā)展,一定是 to B 和 to C 思維的融合。就算商家面對的不是 C 端用戶,就算商家不做品牌,也要培養(yǎng)品牌意識。
另外,數字結構化轉型是中國品牌的總方向,提供解決方案、共同構建生態(tài)或許是讓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大方向,這是和每一位中國商家息息相關的。
(來源:昕銳社)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
(來源:昕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