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藏,可在 我的資料庫 中查看
您可能還需要
活動
2025開店季
加入社群
查看更多
近期活動
查看更多>

歐美消費者對“中國制造”印象差

調查結果還顯示,消費者的年齡越老越有可能對“中國制造”的商品持消極的看法。18-35歲英美消費者人群的世界觀較開放,對中國的了解都較為新鮮,對“中國制造”更有可能持積極態度。但總體上還是持負面看法較多。

      據網易報道,近日,全球知名廣告公司智威湯遜(JWT)發布一份民意報告,報告的研究內容是:英美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印象。結果顯示,“中國制造”給英美消費者最普遍的印象是“海量生產”——高達60%以上的英美消費者認為“中國制造”的商品意味著“海量生產”。55%左右的英美消費者認同中國的商品給人的印象是“便宜”;45%的人認為“安全水平低”;35%的人認為“質量差”;35%的人認為“不可信賴”;33%的人認為“低檔次”;20%的人認為中國商品“有趣”。相比之下,英美消費者對“日本制造”和“美國制造”普遍持正面看法,同時,不到10%的英美消費者認這兩國制造的商品“便宜”。

      調查結果還顯示,消費者的年齡越老越有可能對“中國制造”的商品持消極的看法。18-35歲英美消費者人群的世界觀較開放,對中國的了解都較為新鮮,對“中國制造”更有可能持積極態度。但總體上還是持負面看法較多。

      據歐洲委員會于今年發布的2011年度《保證歐盟消費者安全》報告,歐盟超過一半被通報的非食品類危險商品是中國制造。該報告同時指出,盡管大部分危險商品產自中國,但該比率“已經從2010年的58%降至2011年的54%”。

      也有評論指出,“中國制造”的惡名是市場需求的犧牲品——有需求就有供應。“中國制造”的商品是根據終端消費者的需求而生。但無可否認,“中國制造”已經在世界消費者的眼里形成了負面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短時間內,我們都無法看到中國商品能擺脫如此臭名。這種負面的感知甚至已經傳導到中國自主品牌上。中國商品和政府一樣,都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危機。

      這份報告的基礎調查完成于2012年5月31日至6月4日,由智威湯遜在美國和英國進行實地研究,采訪了18周年歲以上的美國人和英國人各503名。

      智威湯遜還發布中國品牌知名度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高達36%的英國和美國的消費者“從未聽說過任何中國品牌”,而他們真正聽說過的中國品牌也屈指可數。

      在英美消費者群體中,知名度最高的三個中國品牌是中國國際航空、中國銀行和聯想,分別有28%、26%和26%的人聽說過以上三個品牌。值得強調的是,“國字號”的品牌占了兩強。海爾和青島啤酒的知名度為別是12%和11%,分列第四和第五位。排名第六至第十位的品牌的知名度均在7%以下,依次是中國移動、百度、361°、燕京啤酒和TCL。

      由于國際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產品普遍持負面評價,他們把這些負面感知延伸到中國的自主品牌上。消費者一旦發現產品存在瑕疵或問題,就會很容易這種體驗歸結“中國制造”上,形成一桿子打翻一 船人的效應。除去這種“刻板印象”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自主品牌的內部因素也是它們無法在全球范圍內獲得較大知名度的主要原因。比如缺乏在國際市場上與大品牌競爭的經驗,甚至其本土市場被強勢的國際大品牌侵食。智威湯遜趨勢研究總監安.馬克 (Ann Mack)稱:“中國自主品牌要想榜上有名,就必須與世界級甚至更高級別的品牌競爭。”當然,歸根結底仍然是產品本身的問題。

      事實上,一些中國企業在本行業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贏得行業聲譽,然而大眾知名度并不高,譬如華為公司。美國《新聞周刊》曾把華為比喻成“無名的巨人”。2012年,華為已經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但華為并不為歐美消費者所熟悉。從改革開放算起,中國制造的品牌回歸國際市場僅僅30年,相比之下,國際名企制造的品牌早已接受長時間的考驗,已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中國品牌要以正面的形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關標簽:

分享到:

--
評論
最新 熱門 資訊 服務

收藏

--

--

分享
欧美国产精品成人| 激情综合久久| 91富二代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