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最健康的食物之一魚肉嗤之以鼻。這對本已不發達的美國海產品行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行業分散,市場營銷不力,是主要原因。
雨果網從《一財網》4月16日的報道中獲悉,2012年美國人均海產品消費量僅為14.4磅(約合6.5公斤),較去年下降0.6磅,不僅低于82磅的人均雞肉消費、57磅的人均牛肉消費、46磅的人均豬肉消費,而且也大大低于日本120磅(54.4公斤)、西班牙96磅(43.5公斤)的人均海產品消費量。
產業困境
由于美國三分之二的海鮮食品是在餐廳消費的,海鮮餐廳所受影響甚大。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休閑連鎖餐廳紅龍蝦(Red Lobster)同店銷售額在過去兩年中連續七個季度下降,第三季度營業結果顯示營業額下降了8.8%。
行業分散,市場營銷不力,是造成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不知道如何烹飪海鮮,同時認為海產品價格比較高。海產行業卻沒有組織起針對性的市場營銷活動。
Bumble Bee Foods LLC首席執行官利舍夫斯基(Christopher Lischewski)表示,很多美國人對海產食品表示疑慮,而行業并沒有向消費者宣傳其健康和營養價值。一直研究食品零售業的supermarketguru網站編輯朗佩爾(Phil Lempert)則表示:“如果行業不聯合起來應對消費銳減,那么情況將難以改變”。
然而,行業聯合本身也是困難重重的,因為海鮮行業除了像Bumble Bee這樣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約62億人民幣)的大公司,還有很多小公司,這些小公司的經營種類往往很單一。此外,80%以上的海鮮食品是從外國公司進口到美國的。利舍夫斯基說,“我們甚至對行業聯合提供資金支持,但事實證明這太困難了”。
此外,消費者對海產品本身不了解和一些反轉基因組織的危言聳聽等原因也制約著這個行業的發展。
學習雞肉好榜樣
美國海產行業打算仿效雞肉行業以擺脫困境,后者的人均消費量從1965年的34磅飆升至2012年的82磅。美國國家漁業協會主席約翰?康奈利在波士頓北美水產展上說:“如果我們能夠打消消費者的疑慮,并且發展更多的方便食品,那么,我們有希望達到雞肉行業的興盛”。
Bumble Bee等大型海鮮公司嘗試用新的方便食品吸引消費者。Bumble Bee去年建立了一條速凍產品生產線,將其產品從傳統的金槍魚與耐儲存海鮮品擴大到鮭魚與羅非魚微波食品。而其他公司的新產品包括鮭魚熱狗、鮭魚肉干、家庭自制飯團,以及培根包裹的蝦。
而海鮮快餐連鎖店海客滋的食品創新策略則鎖定在年輕人身上。該公司在全美有1200家分店,并大力進行魚類烹飪創新。魚肉與三明治、沙拉、湯的配合對年輕顧客更有吸引力。市場調查公司NPD客戶發展部副總索洛切克(Warren Solochek)認為這種嘗試方向正確:“年輕人更喜歡酷的食物,海鮮產業應該讓吃魚變成一件很酷的事情”。
但美國國家雞肉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羅尼克(Bill Roenigk)對此并不樂觀,他認為海鮮行業想要仿效雞肉行業困難重重,最大的困難是海鮮捕撈與養殖的成本比其他肉類行業都要高。
雨果網了解到,盡管美國海產品陷入困境,但進口依舊不減。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美國進口海產品同比增長22.9%。事實上,由于進口海產品價格膨脹劇烈,實際進口量只增加了4.6%。其中進口養殖鮭魚切片價格增長了59%,而進口量僅增加了14.8%。1月份,暖水去皮冷凍蝦進口量33407噸,減少了1.2%,但進口額4.336億美元,增長了48.7%。美國進口海產品443707噸,價值33億美元。(編輯: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