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擰熄了燈塔,我們怎么航行?2020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因為疫情,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中國經濟也已經全面轉向,經濟導向已經從過去的對外貿易為主,開始轉變為內循環為主。此次經濟形勢的改變,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回望歷史,每一次重大變革,都會造就一批眼光敏銳的行業。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企業為什么要出海?
最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盈利最大化,而盈利最大化的方式就是擴大收入,降低成本。那我們可以從收入、成本和風險這三個層面來說下企業為何選擇出海。
一、企業收入
1.市場飽和,開拓海外市場,擴大銷售
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更何況整個世界,正是因為不均衡發展,導致雖然本國內某個產品需求已經飽和,但是其他國家未必,可以積極開拓其他國家的市場。
2.打造品牌形象,增加產品附加值
過去中國產品在海外的品牌形象一直立不起來,所以中國企業可以選擇收購海外企業,以海外高端品牌進行銷售,可以增加企業產品溢價,從而增加收入。
這個是走質的方式,只不過企業練好內功才是最可靠的,靠兼并、收購而來總會消化不良,而且國外也會限制技術轉讓,就這一塊,我們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歐美企業一直占據在產業價值鏈的最上游。
3.發掘新的業務增長點,與自己的業務構成協同
企業產品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已經達到飽和了,很難再繼續高發展,根據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企業會選擇與自己現有產品高度關聯的新興行業進入,為以后的繼續發展打好基礎。
二、企業成本
1.向低成本地區轉移,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中國發展到現在人工紅利已經逐漸消失,且很多要素成本都已快速上漲,例如土地成本等,因此很多企業都將工廠遷移到海外建廠,那兒的土地便宜,人工便宜,能夠有效降低企業成本。
2.獲取核心工藝,提高企業經營效率
企業在海外收購的同類型產品企業,可能看中對方公司產品制造工藝手法,企業在國內經過粗放式發展后,經濟進入下行期,需要進行精細化生產,而靠自身又實現不了,所以會選擇對標企業進行收購,來實現企業的升級改造。
三、企業風險
業務組合分散化來降低風險。跟股票的投資組合一樣,業務在各國的分散化有利于降低企業風險,不至于因為某一個國家因為政治因素而無法經營下去。
現階段出海機會在哪里?
出海是指中國本土創業者,立足中國,在全球開展業務,把各國資金賺取回來。這和美國公司在全球市場發展,但是主體在美國是一個道理。
往年出海大概有這幾個領域可以選擇:農村互聯網,智能制造,出海國際化,我認識很多在出海行業里面,可能大家完全沒有聽過名字的公司與創始人,當他們在其他公司瘋狂融資并在海外獨辟蹊徑,獲得了巨大的收入,完全走了一條不依靠資本的發展路徑。于是很多人就順著這條路展開了探索。
1.海外用戶作為紅利,對互聯網需求是切切實實存在的
先講講“以流量”為核心的互聯網基礎應用,這個方向仍舊值得重點關注。目前國內的知名出海企業,都首先是海外流量大戶,擁有海量的海外互聯網用戶。
我們發現海外市場特殊的一點,在整個流量時代,就是給在中國本土沒有機會的細分賽道提供充沛的機會。
就拿前面很火的社交舉例,在中國初創企業怎么可能跟騰訊爸爸干呢?騰訊這么龐大的用戶基礎與投資策略,社交創業者不可能在中國真正撼動這樣的一個巨頭地位,這是以卵擊石。但在全球維度上就存在著巨大的機會。
2.發展中國家消費升級正在催生新的商業機會
出海的土壤源于消費升級。消費升級不僅僅是中國在消費升級,全球用戶都在消費升級。因為過去的教育與認知的原因,我們對全球化是陌生的。
對國內巨頭來說,可能中國市場已經足夠大了,但在全球市場上同樣需要建立影響力。就拿印度來舉例,他們的創業者在開發能力、技術能力、產品能力上,跟中國差的不是一條街、兩條街,簡直是一個世紀的狀態。
但人家上來敢跟大家講,我做的產品是給美國人、德國人用的,他腦子里面沒有界限。大多中國人目前還認為出國是很件隆重的事情,這是不對的,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你會發現全球化已經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3、實業+互聯網出海投資時代全面來臨
有發現很多國內大企業,在他們遭遇了發展瓶頸的時候都會選擇從海外市場走出去,且大多都在海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目前在東南亞,越來越多的中國高科技產品和互聯網企業扎根下來,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由點到面,由慢到快,各類中國企業同時深耕東南亞,相互借力為中國品牌出海東南亞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現在是(中國企業出海)最好的時機。”李姣說道,中國品牌要在歐美等品牌體系成熟的市場打響要花的成本遠大于東南亞市場,而目前東南亞市場盡管與成熟的經濟體還有差距,但近年來的基礎設施、消費能力都在提升,這是中國品牌國際化很好的“登陸點”。
2020年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一年,相信中國出海一定能在未來為我們打開一扇大門,領跑中國創投新的經濟趨勢!
(來源:外貿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