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的跨境電商賣家來說,測評算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不過現在的測評圈渾水摸魚的騙子是越來越多了。求人不如求己,商家們興起了一股自養買家號的風潮,但是一頓操作下來發現事情遠非想象得那么簡單,稍微不留神就還是會被封號,這樣一來前期投入的時間和成本都打了水漂。
首先大家要明白,電商平臺其實是嚴格限制不同形式的測評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封號會那么狠,但是又有不少自詡有經驗的大神總結經驗說:養號的核心邏輯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買家”!那么,什么又是所謂的“真實買家”呢?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觀察并分析了一些亞馬遜新手用戶的操作習慣,也許會給大家一些啟發:
結論:大多新手買家在開始使用平臺的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里,都沒有產生消費交易。
原因分析:新手對于平臺還不了解,對產品的性價比有自己的考量,而且一般很急迫需要的東西網購也不太現實,所以在初期,大家會更傾向于隨意瀏覽再逐步地把一小部分心儀的產品添加到購物車里觀察價格。這其實和大家在使用一個全新的購物軟件的操作行為是高度吻合的——在接觸一個你不熟悉的產品時,大家獵奇的心理會超過消費欲,所以在新手階段,大家連瀏覽的時間和每日瀏覽的次數都很少。
結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買家逐步開始在平臺購買一些商品。
原因分析:在買家想要的產品已經收藏加購得差不多以后,很容易在商家優惠政策的刺激下產生購物的沖動,買入少量產品,但是與平臺的信任尚未完全建立之前,買家既不會一下子就清空購物車瘋狂地買買買,也不會一下單或者一到貨就長篇大論地寫評論,更不會追著一家店窮追猛打地消費,唯一活躍的行跡就是在跟蹤物流的頁面,這就跟大家在雙十一的狂歡購物以后的操作軌跡是一樣的。
結論:買家在物流到貨以后,并不會對所有產品進行留評,一旦有了比較滿意的體驗,后續消費頻率會提升。
原因分析:買家會根據到貨時間的先后,對部分訂單進行評論,好評和差評以及中評都是正常的。不過一旦有比較滿意的消費體驗,買家會逐步建立自己的網購習慣,登錄和瀏覽的頻率也會增加。并且會在周末或者工作日下班等休息時間下單消費。成熟的買家在消費習慣和頻率上都是有自己的個性,而平臺也會據此給不同的賬號貼上不同的標簽,推薦個性化的廣告。
從整個賬號的成長過程來看,操作似乎很簡單,邏輯也容易理解,但是批量的賬號如何防關聯呢?如何順利支付呢?也是讓人頭疼問題,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玩號風潮興起,可以解決問題的配套工具也越來越健全。
(編輯:江同)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