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成立于2012年,目前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在線購物網站之一,兩年時間就實現了平臺總營收1.54億美元。2015年,Lazada的活躍用戶達到1000多萬,平臺交易總額更是突破10億美金的大關;2016年Lazada正式被阿里收購。
為了讓Lazada在東南亞地區的業務迅速擴張,阿里緊接著便向其追加投資了20億美元。就在去年,Lazada發布年中大促跨境成交總額,與往常日均成交量相比,同比增長了13倍之多,而當天跨國商家成交銷售額日均增長約10倍,目標達成率近200%。從Lazada正式成立到市場估值達10億美元,只花了兩年多時間,成為當時成長最快“獨角獸”公司之一。
8年時間,Lazada在東南亞地區快速崛起,獨獲阿里青睞,并一步步扎根東南亞電商市場,靠的是什么?我們從東南亞電商市場現狀以及Lazada運籌帷幄的運營策略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一、東南亞電商市場的機遇
1、人口基數多
東南亞地區總共包括11個國家,總人口達到6.2億,在全球排名第三,是美國人口的兩倍之多。全球GDP排名第四,僅次于美國、歐盟、中國,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人均GDP都超過了1萬美元,新加坡更是排進了全世界范圍前十。
2、人口年輕化
除數量之外,東南亞地區人口結構總體偏向年輕化,20-50歲以上人群占比高達45.3%,而且近期東南亞電商消費群體發生了新的改變。從用戶畫像顯示可以看出,東南亞男性消費者數量劇增,3年內已增長至女性的2倍之多。
3、購買力增加
東南亞地區消費者購買力不再像電商剛起步階段,只體現在城市消費群體身上,非中心城區的消費者購買力也正在逐步趕超。而且中老年群體通過互聯網購買物品的頻率變得更高,3年大促使得中老年訂單成交量增長了近30倍。隨著社會的發展,移動手機和平板電腦被廣泛使用,使得東南亞地區的互聯網滲透率明顯增長,移動購物的潮流勢不可擋。緊跟中國和美國其后,東南亞地區也已進入了電子商務的黃金時代。
據19年最新發布的東南亞地區互聯網經濟報告顯示:
19年上半年,東南亞電商整體銷售額只占整體零售額的2.9%,3年前僅為1%,而在此時,中國已達到了19.6%,所以預計在2025年東南亞電商市場規模將超過1530億美元。可見目前,東南亞電商市場還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為跨境賣家提供了更多入駐頭部市場的機會。
二、Lazada面臨的跨境挑戰
初入東南亞電商市場,Lazada面臨了跨境銷售信用體系不健全、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互聯網接入率較低等挑戰,率先打破這些壁壘是使得Lazada快速崛起的根本。
1、貨到付款支付
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關鍵在于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度,與中國初期電商發展類似,初入東南亞電商領域,用戶在支付上對工具有種不信任感。考慮到用戶群體不同,Lazada從東南亞用戶習慣和心理上,采用了“貨到付款”的方式,率先突破支付障礙,打開了當地市場局面。
2、重塑物流模式
電商興起,物流在其中占據了關鍵性主導作用,物流是實施電商的根本保證。初入東南亞市場,當地物流是十分落后的,在這種大環境下要如何把商品安全、迅速的交給消費者,這給Lazada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有問題不怕,解決就是了,地域位置不占優勢,發展相對較差,那我重塑物流模式,建立快遞自營配送模式,打破東南亞電商市場僵局,實現物流新突破。
入駐Lazada的商家可享受其提供的一站式物流解決方案,貨物可直接送到深圳倉、義烏倉,隨后的跨境物流則由Lazada一并解決,這為跨境商家發貨帶來極大的方便。
3、移動端流量接入
東南亞互聯網發展迅速,但早年網民通過移動端接入率還較低,為解決這個問題,Lazada率先在東南亞推出了自己的移動端APP。加上16年,獲得投資的Lazada與阿里的生態系統整合,其移動端APP的日活躍用戶數量提升了4倍以上,并受雙十一啟發,設立了雙12購物狂歡節,深受當地用戶的關注與好評。
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Lazada為帶動當地移動電商興起,居然在信用卡使用率普遍較低、超70%的人沒有銀行賬戶、少于5%的人沒有信用卡的情況下,通過各種解決方案,布局當地電子支付難題。
雖然Shopee后來者居上,對阿里國際化版圖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其成熟的電商生態化構建,已使他成為東南亞電商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2012年到至今,Lazada一直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獨特的物流優勢和布局,讓Lazada備受阿里青睞,前后斥巨資投入,電商生態化場景讓Lazada快速搶占東南亞市場。
但它的目標卻不僅限于此,Lazada未來想要做到的是“覆蓋東南亞周邊地區乃至影響全球的一站式購物平臺”。背靠阿里這顆大樹,Lazada未來會呈現如何走向,我們可以有所期待。今日東南亞電商的市場,猶如幾年前的中國,困難無處不在,但也處處孕育著商機,面對東南亞這片電商市場藍海,如何從中攫取自己的那袋金子,這是當地人乃至中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來源:Lazada知識局)
(來源:Lazada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