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日利亞的食品和飲料工業在生產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利用本地原料,依然大量進口食品原料。然而,尼日利亞本土資源充足,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進口原料。
雨果網從尼日利亞媒體近期的報道中獲悉:尼日利亞有數百家本土公司每天都加工著大量的農產品,生產出如奶制品、啤酒、軟飲料、糖、植物油等等。這其中包括沒有加工過的產品,如木薯、甘薯、谷物、水果;半成品,如干糖(Dry Sugar)、巴氏奶、面粉等,成品,如精白砂糖、淀粉、香精等等。必須要強調的是一個公司的產成品或副產品也可能是另一家公司的原材料。
有專家指出,尼日利亞如果要高效發展農業,就必須把有多少原材料被本地企業利用的數據統計和公布。一個流傳甚廣的成功例子就是Dufil Prima Foods公司(1995年由新加坡公司和印度尼西亞公司聯合在尼日利亞設立)和他們生產的“Indomie”牌方便面,這種食品被尼日利亞深受大多數中、青年消費者的喜愛。
直到現在,很多制造業從業者并不知道他們每天吃的“Indomie”是由本地原料生產的。該公司的CEO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披露了這個消息。他說,本地的原料不僅使公司滿足尼消費者的需求,還使公司的出口達到了創記錄的5000萬美元。其實,Dufil公司并不是唯一一家這么做的公司。雀巢公司也知道在其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當地的農產品原料,如玉米、高粱、可可、大豆。實際上,本地原材料已經在生產中得到大量使用,只有在不足的情況才進口。研究也證明,尼日利亞的很多乳品加工企業把富拉尼的牧人組織起來,以便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這些牲畜產的奶。
專家認為,碾磨工業主要需求是農產,他們的產品一般通過適當包裝后直接作為食品出售,而食品加工工業需要對農產品或者合成產品進行再生產,或者在某些情況下,需要進行第三次加工,不管怎么樣,兩種產業都以本地原材料為動力。
除了這些,進口的原材料也很充足。根據原材料研究和開發委員會(RMRDC)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尼日利亞每年用在進口工業原材料上所花的錢大約為1萬億奈拉。研究者認為這并不是由于該國沒有足夠的原材料,而是因為其不能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本土原料。很多當地廠商不知道哪種原材料可以用在他們的生產上。很多生產商并不知道他們需要的原料可以在本地找到替代品。比如,玉米和高粱可以代替進口的大麥麥芽,而奶粉可以很好地被豆奶和本地鮮奶代替。在尼日利亞本土,其他原料也很豐富,可以替代進口產品。當然也有一些原料還不夠,很多在收獲前或收獲后就損失了,需要進口。
尼日利亞很幸運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本地制造商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可以替代進口產品的本地產品。還有很多本地的資源處于未開發狀態,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們。因此也需要尼政府對相關研究加大支持力度。而研究者認為,在尼日利亞的制造業中存在一個缺失的鏈條。提高科學、技術和創新力是非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雨果網了解到:尼日利亞目前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帶動包裝食品市場的繁榮。有關專家分析稱,日益增長的中產收入者、生活方式的改變、包裝食品質量的提高及種類的豐富是包裝食品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目前尼包裝食品加工業欠發達,產品主要依賴于從歐洲、南非、和亞洲等地進口。(編輯:何志勇)
【歡迎關注雨果網官方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