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ike。
今天周末聊點輕松的內容,說說我從事國內和跨境電商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觸電商應該是在我大概14歲的時候,差不多是十一年前了,那時的同桌喊我和他一起在淘寶上購買定制杯子。首次網購的我收到商品也沒啥問題,但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意義是接觸了電商這種方式,第一次進入了淘寶這個大寶藏。
那時候身邊流行的說法大多還是“網購都是劣質貨,都是假的。”我不以為然,并在今后十多年里只有網上能買到的東西,幾乎都不會去線下。逛商城、聚餐,只發生有朋友約,或處對象的時候。于我而言,通過電商最重要的不只是便宜,而是擁有“更多的選擇”。
作為一名直男,我其實從來也沒有體會到逛街的樂趣。
然后在我18歲的時候,上面那個帶我買杯子朋友的死黨,銳,又帶著我接觸到了淘寶給店給人充值話費和Q鉆。我因此在兩三個月的時間里,靠網絡充值賺了幾千塊錢。作為一名從小聽著“長大要學做生意賺錢”的潮汕人,雖然不多,但靠自己雙手賺到了錢,那也是我至今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之一。
接著因為要上課又喜歡運動打球,只當了兩三個月淘寶店主的我就關店不干了。到后面開始出來工作時,有同學邀請一起回普寧開店賣服裝,但想著在大城市見識的我,還是沒回去。我進入了一家表哥介紹的電商公司,做天貓淘寶的美工。
因為會一點英語,想著接觸跨境電商可以經常用英語,工作大概一年后便跳槽到了一家做東南亞電商公司做運營助理,那時候蝦皮和Lazada還沒有進入中國,我做的是馬來西亞的11 Street。
2017年,我開始注意到蝦皮并建議Boss接觸,Boss覺得新平臺麻煩費事沒有興趣,我因爺爺去世請假十多天回到老家。后面覺得干脆自己做算了,回去后便辭職開始創業,不過辭職后才發現自己并不具備蝦皮入駐經驗,轉而我去做了可以個人開店的新加坡Ezbuy。
那時其實我自己也沒有底,也是準備半年做不起來就回去工作。
只選擇東南亞電商,當初的想法是:第一,國內和歐美競爭激烈,自己沒信心可以做好。第二,東南亞電商是一片藍海,也接觸過,做好的幾率比較大;第三,東南亞潮汕人多,未來只要我在東南亞的圈子做出一點點名堂,會方便我鏈接各種資源。
因為當時做東南亞電商沒有圈子,加上原來讀書學習時開了一個公眾號(最初叫:大林筆記),于是我開始在公眾號同步東南亞電商的內容。因為輸出內容會倒逼自己去查閱很多資料,有利于我對東南亞電商了解得更全面,另外也是為了接觸更多從事東南亞電商的人,找到圈子。
發展遠比我預期要順利得多,在第一個月我自己一人便做到了五百多單。第二個月遇上平臺周年慶,做到了兩千多單。那時候還在廣州,自己租了個一房一廳,獨自負責運營、客服、美工和打包發貨。在第二個月自己實在忙不過來,別找了一位老同學過來幫忙,第三個月,我們便搬到了深圳。
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里,我們便成為了平臺上3C類母的KA賣家。
對了,在這個期間我們也不止是做Ezbuy和Shopee。我們還做Lazada、印尼的Tokopedia、Akulaku、馬來和泰國的11street、JD、和越南的Tiki等電商平臺,都是垂直東南亞領域,其他國家領域的一些平臺雖然也拿到店鋪,但最后都沒有經營。
這是我最春風得意的時刻。
不過古語道“驕兵必敗”,前方等待著我的,是噩夢般的2019年。雖然在2019年我甚至得到了和泰國將軍的合作機會,但依舊無法避免在創業第三年,各方面資源最集中準備“干票大的”時刻,反而出現了虧損。
未完待續......(來源:林超聊跨境)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