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最近巨火的“后浪”洗刷刷了一天我的朋友圈,看著自己“無可奈何”的年紀,再看看“兇涌”的“非浪”,對于“老驥伏櫪”的理解就深刻了許多。
而在疫情壓力下,一種“逆全球化”的說法日趨熱烈,支持這種說法的理由是:美日政府會給企業補貼,以支持供應鏈遷回本國;中國將面臨全球供應鏈遷出而產業空心化的窘境等等似是而非的理由。
先來捋捋脈絡吧:
what's the issue?命題:全球供應鏈或要離開中國
what's new?新說法:“逆全球化”要出現了
why it is important?美日政府給企業補貼搬遷回國
后浪真的這么快就來嗎?那先讓我們認識下前浪吧?
問題一:什么是全球供應鏈?
簡言之: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是指在全球范圍內,核心企業通過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從原材料配套零件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和物流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借助SCC(國際供應鏈理事會)的SCOR模型簡單示意如下圖:
問題二:全球供應鏈進展到什么程度了?
全球供應鏈的演變歷史,大致可劃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0年前傳統供應鏈,強調物流管理過程。
第二階段1995年后強調價值增值鏈,“供應鏈”出現并影響日益擴大,強調精益供應鏈,后期加入集成化和敏捷的元素。
第三階段2000年后,供應鏈將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了前伸和后延,互聯網+等元素融入。
第四階段從2017年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數字化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最關鍵特征。下圖為羅戈研究發布的《數字化供應鏈成熟模型》可以作為參照:
問題三: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站據什么地位?
2020年5月1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數據:3月1日至4月30日全國共驗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資價值712億元:口罩278億只,防護服1.3億件,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7341萬人份,紅外測溫儀1257萬件,呼吸機4.91萬臺。中國已向全球100多個國家提供了醫療物資援助。
上述龐大數量抗疫物資的輸出,是中國的供應鏈能力的直接證明之一?;蛟S口罩太小,再來看看極度依賴協作的汽車供應鏈。在疫情的巨大影響下,2020年3月23日武漢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鄭純楷表示:“目前,我們已經實現3個工廠同步生產,開始產量爬坡,一級供應商也實現了100%復工”,而此同一時間的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卻宣布全線停產至5月18日。包括備受關注的特斯拉上海工廠自5月1號休假后,并未在6號如期開工,而這一停工狀態將持續至9號,主力產品Model 3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僅30%左右,有大量零部件依賴進口,而海外零部件斷供使得復工延期。以管理全球供應鏈著名的豐田汽車中國、日本、美國三大產區的生產態勢就是很好的案例。
再來看看疫情之前,中國供應鏈的地位。據美國國家統計司2020的數據圖(按照美國統計口徑)。制造業仍然是美國GDP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的制造業總產值為2.33萬億美元,占美國經濟產出的11.6%,占美國出口的一半。看看中國及其周邊國家所占的全球份額,要牽動如此龐大的供應鏈轉移,哪怕是僅僅轉移十分之一,就已經超出了許多國家的年度GDP總額。
問題四:全球供應鏈的核心KPI只是成本嗎?
很多人一談供應鏈首先就說:成本最重要。是不是成本決定一切呢?
來看看多年蟬聯全球供應鏈管理冠軍的蘋果公司的選擇:在全球范圍內,蘋果的組裝工廠在中國最多,交易金額也最大。2018 年,蘋果在全球有 778 家工廠,356 家位于中國大陸,比例為 45.76%;2019 年,蘋果在全球的 807 家工廠,383 家設立在中國大陸。占銷量90%的,也是最大的品類 iPhone、iPad、iWatch 以及 MacBook 等也都在中國生產。
蘋果會因減稅(或補貼)搬回美國嗎?(蘋果公司選擇中國僅僅是因為成本?)美國錫拉丘茲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教授 Jason Dedrick 認為,將 iPhone 生產線搬到美國至少要跨過6大門檻:
?供應鏈人員的素質提升與配合調度
?現有蘋果合作伙伴包括富士康、和碩等在中國等地的工廠勢必面臨產能閑置、大量解雇等問題
?美國生產成本高于中國等地,iPhone 等售價恐跟著上漲和增加的成本該歸誰承擔
?重新建立與搭配相關運輸與物流的配套措施
?新生產線要多久才能建起來、并調整到一定的良率
?美國新建廠費用將遠高于中國,而且所需時間將比中國市場更多。
供應鏈公司Fictiv的CEO Dave Evans表示:在中國以外的地區,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擁有每天生產60萬部手機的基礎設施。
那么全球供應鏈的核心KPI都包括那些?成本、協作和交付。
當上述3個指標糾纏在一起,在全產業鏈條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時,全球人的目光幾乎都投向了中國。那么問題來了:中國供應鏈管理的水平是怎么樣的呢?
用一個身邊的案例看看中國供應鏈最末端交付環節的能力,是怎樣的復雜場景,出現了什么級別的協同,在什么樣的成本下交付出了怎樣的成績?羅戈研究院的研究成果給我們很好的展示(如下圖)
上圖所示在供應鏈最后的交付環節中,以距離和時間為核心坐標,對應的用戶畫像為產品基礎,提供客戶和用戶的多重場景多個產品選擇。而驗證上述供應鏈交付能力的“壓力測試”就是每年的“雙11”,“618”等等,在多年的壓力測試后,中國供應鏈的交付能力在飛速成長,進而加速了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樞紐的步伐。
問題五:中國怎樣是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樞紐?
2020年4月30日,聯合國在中國成立了全球人道主義應急樞紐,這也是聯合國在全球建立的首個抗疫應急關鍵樞紐,該樞紐旨在由中國物流公司提供運輸保障,為全球范圍內運送抗疫救援醫療物資。之所以聯合國選擇中國,完全是基于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全球抗疫中的突出表現所決定的。
而目前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全都能在中國找到。
簡單梳理中國產業結構自身的發展里程,從中國改革開放到加入WTO,從計劃經濟到全球協作等等諸多視角中,可以看到中國產業結構的長足發展和進步,并進一步促進了中國供應鏈綜合實力快速增長。對此峰瑞資本李豐的文章也給出了很好的梳理(如下圖)
自1984年開始,伴隨持續不斷的產業結構調整,用以支持中國供應鏈綜合實力的基礎設施就像開了“外掛”一樣的突飛猛進,不止常規的“鐵公基”還有高鐵網、4G+5G、超算+AI、光纖入戶+數據中心等等新基建,不斷的提升中國供應鏈的協同和交付能力,也同步加速并鞏固了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樞紐的核心能力。
5月5日晚,中芯國際發布公告于4月30日通過了赴科創板上市的決議,其2019年年報顯示:收入31.16億美元,中芯國際28nm以及14nm芯片創收占比為4%。來看看中芯國際的產業鏈圖譜中,中國本土產業配套和協同是怎樣的一種復雜特性?這樣的成果體現在下游就是華為最新發布的手機P40經拆解:其元器件主要采購自中國、韓國、日本,僅射頻前端 ( RF ) 模組中出現了 Skyworks、Qorvo、高通等美國企業的產品身影,但僅占很小的比例。
當中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時候,巨大的新增需求將不斷的挑戰全球供應鏈中的樞紐和核心企業(疫情中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噴布的供給就是案例),當需求不斷的對供應鏈發起成本、協同、交付等方方面的挑戰時,同樣的挑戰也面向了支撐樞紐和核心企業的基礎設施。
從這樣的挑戰角度去理解自2018年起提出的中國新基建,再看看新基建的主要內容時,霍然發現這就是為中國這個全球供應鏈樞紐量身打造,而升級版的“供應鏈基礎設施”將直接助推中國,駛上全球供應鏈樞紐升級的快車道。
這樣的新基礎設施一旦見效,從中收益的供應鏈中的企業,會將自己的優勢從單一的成本優勢,提升至協同優勢、交付優勢直至綜合優勢(案例:深圳成為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的核心樞紐),相對于同行業的競爭者,這種優勢帶來的利潤也將非常可觀。
眼看著如此巨大的機遇襲來,后浪還有前浪一起奔涌吧!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來源:物流沙龍)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