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大量進口、違法報關或者走私等原因,中國服裝在當地市場的價格過低,已經嚴重沖擊到部分秘魯服裝生產商和銷售商的飯碗。當地代表紛紛呼吁政府對來自中國的鞋產品采取限制措施。如今,反傾銷調查正考驗著中秘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有關人士指出,為了減少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避免兩敗俱傷的局面,中國企業應考慮如何化解當地人的就業問題,而秘魯也應該借助“中國制造”來提升本國的競爭力。
雨果網從《中國鞋網》及秘魯《商報》最近的報道中得知:秘特魯西略市(Trujillo)皮革和制鞋協會主席羅卡?莫蘭(Roca Morán)稱,由于從中國進口的鞋子以傾銷價格、低價報關的形式大量涌入當地市場,使當地制鞋業正經歷著巨大的危機。
據悉,中國鞋產品已經占據了當地50%的市場份額。
在秘魯經濟財政部長路易斯(Luis Castilla)召集拉利伯塔大區貿工商會會議上,有關人士表示,該協會請求確定各類鞋產品的進口參考價格,以避免中國產品的低價傾銷。同時該協會還反映,中國企業從當地大量收購皮革,造成當地制鞋原料的供應緊張,加劇了當地制鞋產業的危機。
有關數據統計,秘特魯西略市當地鞋業生產商以前每月平均生產2400雙,但最近只能生產720至1200雙。
此外,秘魯服裝也受到了中國服裝的沖擊。由于中國的低價報關和傾銷出售,再加上政府的采購不足,2013年前8個月,秘魯服裝出口訂單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0%。這一現象引發了秘魯相關出口商的擔憂,服裝訂單的減少不僅波及大型服裝出口商,就連一些小型服裝生產企業也受到影響。2005年到2012年,秘魯共有1.4萬家服裝紡織廠關閉,共計失業人口9.4萬。
“中國制造”一方面讓很多秘魯中低收入家庭享受物美價廉的商品,但另一方面,部分產品與秘魯本土產商品的競爭又導致當地人對中國產品的不滿,甚至令其工廠倒閉,人口失業率上升。當“中國制造”觸及到飯碗,就有可能促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雨果網了解到:中國鞋服對秘魯的沖擊反映了中國與新興經濟體之間貿易格局的問題。據悉,秘魯有關機構今年6月發起對中國服裝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此案共涉及276個稅號的產品,幾乎囊括了整個服裝紡織行業。在阿根廷,中國臺式電扇、滾珠軸承、無縫鋼管等產品一同樣遭遇阻擊。在巴西,中國的陶瓷餐具、汽車輪胎等產品也不能幸免于難。
盡管摩擦不斷,但依舊阻止不了中國對拉美地區的投資,2012年中國就成為拉美地區第三大投資來源國。從全球范圍來看,產業競爭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在國家之間的貿易對話,應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畢竟我們身處的是個自由市場的大環境,應學會取長補短,學會適應競爭。(編輯:何志勇)
【歡迎關注雨果網官方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