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在一場“跨境電商發展直播論壇”上表示,疫情對外貿影響主要體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抗擊疫情狙擊戰告一段落,轉向嚴防境外輸入;
第二階段:復工復產和經濟修復階段,恰好趕上海外疫情處于爆發期,交織在一起增添了很多困難;
第三階段:發揮中國優勢的階段。由于中國前期對疫情有了很好地控制,所以現在處于一個相對主動或具有優勢的發展階段。特別是疫情沖擊過后,海外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會出現短缺,此時正好是體現中國制造能力出口的時候。
具體的影響和商機:
一、對外貿的影響
1、合同違約現象較嚴重。原本應在2月底、3月初交付的合同執行和違約現象比較嚴重。受疫情影響,企業工廠未正常復工、開工率不足、大小企業復工率參差不齊導致備貨不足、發貨推遲,從而出現違約、索賠的現象。好在疫情被世界衛生組織定性為“公共衛生事件”里有一個條款,即在發生“戰爭”、“瘟疫”等類似天災人禍時,企業合同執行受影響可以免責。據“貿促會”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2月大概有3000多份關于人力不可抗力的合同證明,實際上也說明受影響的企業非常多。
2、發貨問題轉向物流問題。3月份之后,復工復產提上日程,在供貨問題得到緩解,除個別領域,如湖北的汽車零部件供應會比較困難,但總體在向好發展。可與此同時,3月開始海外疫情開始爆發,企業面臨的矛盾也從發貨問題轉向物流問題,由于航空碼頭的停擺、貨物受限、物流不到位、倉儲停擺會有一些反向的違約合同,即海外客戶違約上升。
雖然現階段企業復工復產進展較快,但是不均勻。比如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承擔50%以上的出口,他們遇到的問題也比較大,除了用工問題還有信貸問題。因此,整體看起來,3月份的影響還是比較嚴重。
3、對價值鏈的沖擊影響也比較嚴重。最初體現在國內參與國際的一些商品,比如手機、電腦、汽車零部件等原材料在國際占比較大,國際上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生產廠家也較多,尤其是汽車零部件。但由于前期中國的反應比較快,在之后的復產過程中這些產品的供應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復。
但是隨著海外疫情的蔓延,國外的生產和物流方面的停擺造成的損失比較大,這些交織在一起會出現價值鏈的調整。但是霍建國認為,中國的制造業競爭優勢沒有變化,不會出現中國制造業流出和外企回流的情況。另外,因為疫情造成的全球商品短缺,反倒是中國提供產品的一個重要的機會。
二、對電商的機會
1、生活必需品。疫情之后,全球的生產會遭到破壞和影響是必不可免的,現在來看歐美的制造業能力本來就受限,大部分依賴于進口。因此國外消費者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會出現缺口。從理論上講,生活必需品價格彈性比較小,需求的變化對價格的影響比較小,具備一定的剛性。所以也是中國賣家的一個重要窗口。
2、轉變模式。過去的跨境電商在海淘發揮的優勢比較明顯,但在新形勢下,跨境電商要做調整:1)、過去集中做進口滿足國內需求的進口電商部分,如果有渠道還可以維持,但也可以嘗試做出口,形成新的競爭力;2)、過去的跨境電商更依賴中小市場,比如中東、非洲,現在要從發展中國家轉向發達國家,比如歐美。
因為疫情過后,全球貿易會受到影響,甚至貿易投資可能會呈現負增長。所以對于中國賣家來說,因為中國在疫情早期應對當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復產過程中抓生產的力度比較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正是能夠把握出口的好時機。
三、企業如何應對
當海外消費被壓抑后釋放,中國企業如何捕獲市場訊息,把握自身優勢?
企業要做到三個方面:
1、熟悉海外疫情情況,不同國家的疫情程度和采取的措施不一樣,需根據當地的疫情變化,加強與當地的聯系;
2、關心經濟發展變化,經濟下降、就業下降市場需求就會受影響。所以要盯住客戶,加強與他們的溝通,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做好防范風險。
3、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供貨能力或者市場結構上是否能夠做到最優,或者不斷提升改進。過去的競爭拼的是產品,現在產品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企業經營能力、拓展能力和溝通能力的綜合比拼。
從內部來看,國內的一些企業可能會面臨洗牌,比如兼并收購或者強強聯合,關鍵取決于海外市場的空間有多大。但是強者兼并收購弱者的可能性會比較小,而規模相當的企業合并、重組的效果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