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起源于一家成立于2010年1月的男性同性戀社交網站Fabulis。當每周訪問量達到3萬時候就遭遇發展瓶頸,始終無法超越,并且很難維持用戶的粘性和產生足夠的利潤。創始人Jason Goldberg和Bradford Shellhammer決定轉型。他們從時尚電商快速崛起聯想到設計產品這個空白市場,決定在消費者和設計師之間搭建一個銷售平臺,并把當時正在興起的閃購結合起來。
大起大落如同煙花綻放
在Fabulis小范圍的成功測試堅定了他們要大干一場的決心。于是Fab在2011年6月9號橫空出世。每天銷售亞馬遜平臺所沒有的,能夠讓人耳目一新的,充滿個性化的創意產品;采用新穎的差異化社交網絡化運作方式;積極開拓移動商務和國際市場,這些有力措施都讓人眼前一亮。Fab一時成為傳統設計零售行業變革領軍者而名聲鶴起。正式上線5個月注冊用戶就超百萬,而就算facebook也要用10個月的時間。僅僅在過去 30 天就增加了近 25 萬用戶。在不到2年時間內,不斷地交出漂亮的答卷。上線一個月后就獲得A輪投資800萬美元,6個月后又獲得B能投資4000萬美元。世界各地風投資本聞腥而動,擠破頭都想搭上順風車。
但是進入2013年后,風云突變,曾經風光無限,擴張迅猛的Fab負面新聞不斷:流量巨降75%;多位高管離職;裁員近四成;創始人和高管停薪一年;精簡產品收縮戰線;最近又報出創始人之一謝爾海默黯然離場。一時間人們驚呼,Fab怎么啦?盡快目前Fab不差錢,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創意產品+閃購模式已經徹底破產。貌似完美的Fab模式存在重大內在缺陷。
團購模式的衰微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閃購也讓Fab嘗到同樣的滋味。2013年是閃購發展的分水嶺。前幾年,閃購可謂風光無限,是一把無往不利的營銷利器,特別是移動商務中的閃購更是表現出色。但是進入2013年以來,閃購內在缺陷不斷的暴露出來,越來越多的電商公司開始退出閃購模式。
我在博客《閃購模式風光不在?》中指出,閃購類似如饑餓營銷,有限品牌,限時采購;普通銷售則是品牌眾多,時間不限。閃購和普通銷售是兩種相互補充的方式,彼此并不矛盾。
閃購電商的根本問題在于閃購模式本身不具備核心競爭力。閃購電商最終的爭奪不是在閃購平臺所采用的網絡技術上,而是體現在對有吸引力的閃購商品資源的爭奪上。當閃購電商越來越多的時候,對稀缺的商品(如打折品牌)的爭奪以及網絡營銷推廣成本不斷地攀高,讓閃購電商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
另外,閃購作為一種營銷模式在促進銷售的同時,也具有不少副作用。比如,閃購網站用戶粘性是很差的。由于閃購的產品都是很特別的,一般的消費者都不會重復購買這些產品;閃購只能起到加速銷售錦上添花的作用,對未來市場格局和發展空間毫無貢獻;從實際操作來講,普通銷售可以在72小時之內發貨,而閃購商品則需要幾個星期,這是因為當閃購訂單形成時候,才能向供貨商下單,然后在向消費者發貨,等等。而這些副作用都會增加平臺的成本,限制平臺規模發展。
設計產品市場空間有限
設計產品行業,雖然可以跨行業,跨品類,但依然屬于垂直細分行業。首先,創意產品資源是稀奇的,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樣無限供給;其次,人們對創意產品的需求是有限的,不能像超市日用雜貨和食品那樣反復購買。這從本質上就限制了Fab無法提供像亞馬遜那樣豐富的品類。而豐富的品類,便利和低價是亞馬遜飛輪的三個支柱。當亞馬遜擁有1.6億用戶和上億產品時,亞馬遜蘊藏的爆發力迅速成倍釋放,向任何一個品類進軍都變得勢如破竹不可阻擋!在這一點上Fab和亞馬遜的差距是明顯的。
另外,我作為一個有著10年采購經驗的商人來說。現實生活中雖然設計產品固然有市場,但最終市場能賣的風險較小,還是大宗消耗品,如毛巾、食品等。像飾品,工藝品,很容易產生庫存積壓。一個精明的生意人不怕賣東西,就怕有庫存。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是供應無所不有和供過與求,市場高度飽和,替代產品和品牌眾多,這不是說你有渠道就可以銷售的。市場上什么生意最好?倉儲式會員制賣場,快時尚品牌等等,都是非常強調性價比的,這就是我常常提到的平價革命時代!
二是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狀況,消費者自主權空前提高。這些都讓現在的生意不好做,市場表現不景氣。我以前每次進貨,都到處找新奇特有創意的產品,哪怕舊產品換個新包裝也是好的。經驗告訴我,以前挑選10種新奇特有創意的產品,都會有40%暢銷,20%表現一般,20%持平,只有10%不好賣。我的利潤足夠處理庫存;而現在,好賣的只占30%還不到,其它都是一般和不好賣,庫存會越堆越多。所以我對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創意產品是很謹慎的。特別是現在大家把錢包都捂得緊緊的。難道Fab那些產品不也是這樣嗎?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Fab首席執行官賈森?戈德堡在不同的場合都在表示,Fab最終目標是要成為一家世界級別的,能夠和亞馬遜,阿里巴巴比肩的,銷售過百億美元的大型在線零售網站。但是閃購的衰微,設計產品市場空間有限,以及如今今非昔比的市場大環境,Fab弱小的種子難以長成參天大樹。這些現實情況和Fab的野心以及巨大的融資根本就不匹配。
另起爐灶
如今Fab重大轉型其實就是另起爐灶。從閃購轉向賣場,從直銷到庫存備貨,從創意產品(exclusive product)擴大大新奇特產品(Gachet),從線上走到線下,這其實就是打造另一個Ikea。至此,包裹在Fab上的神秘光環消散殆盡。和Ikea或亞馬遜相比,轉型后的Fab也不具有任何創新優勢和先發優勢。Fab電商之路還任重道遠。
Fab唯一成功的是把那些貪婪的風投弄得暈頭轉向,一起綁上了Fab這艘罪船。可笑的是中國騰訊求爺爺告奶奶終于在C輪領銜投資1.5億美元。請注意,這輪融資發生在Fab舊模式無法持續之時,公司方向不明、盈利能力差基礎之上的,實在讓人費解。這些風投大鱷都怎么啦?
我更傾向認為Fab是來自硅谷的又一個高明騙局。通過時髦的吸引眼球的概念組合,再投放巨大的營銷推廣費用,在短時間內聚集了龐大的流量,但是看熱鬧的人們最終還是散去,Fab流量變現的游戲根本就玩不下去。除了轉型,還能做什么?可笑的是,復制Fab的游戲還在各地上演。
【小貼士】關注作者的微博@義烏鳳林
【歡迎關注雨果網官方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