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2003年10月,非典疫情過后的首個“十一”黃金周,攜程平臺上的機票訂單成交量同比增長200%。隨后在2004年,全國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數創歷史新高,11億國內出游人數創造了4711億元的總收入。當然,旅游業只是觀察疫情對于消費影響的一個小窗口,不過,也能從中感受到當年“解禁”后的喜悅。
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在消費旺季春節檔突如其來爆發,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在經過半個多月的封閉隔離式生活后,疫情結束后要做什么,想必很多人都已經偷偷在心里列清單:究竟是人生苦短,活在當下;還是節衣縮食“補窟窿”?
疫情如何影響商業?
基于各大創始人們來自一線的聲音以及我們的初步思考,一個結論是,疫情對商業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物理上的政策和心理上的影響帶來的。
思考疫情對商業的影響,邏輯上要看兩件事:一是疫情改變了哪些行為,二是疫情改變了哪些心理。至于疫情影響到底是短期還是中長期,這取決于疫情對行為和心理的影響是短期的,還是持續性的。
疫情帶來的短期困境與影響
短期來看,目前疫情對行業的影響程度如下:線下服務行業>線下零售行業>線上零售行業>線上的其他行業。
線下服務行業是眼下受到沖擊最嚴重的行業
眼下受到重創的是那些產生聚集類行為的線下服務業,比如大家都已經看到的餐飲業。餐飲是我們投得相對較少的,我們拿其他相對熟悉的行業來分析。
對于有些剛性需求,即便短期受影響,總量最終不會少。因為,存量會延期兌現,甚至會帶來增量。
對于很多非剛需類的服務,短期內疫情會給它們帶來不可恢復的影響。從理性的角度,這是創始人重新審視業務發展新方向的時間點。
短期內,線下零售受到的影響大于線上零售
剛需類零售短期受到影響,疫情過后會報復性反彈,可以恢復大半,甚至會激發新的需求。(因為受到就業與收入影響而消失的需求除外。)
消費理念、方式、渠道會發生變化
重大疫情會引發人們消費理念的改變。疫情過后,人們會更加關注健康消費,特別是對食物的選擇會更加謹慎。
疫情會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短時間看,外出就餐、聚集消費等一些消費場景會大量減少,疫情將會對餐飲行業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一段時間家庭消費、在家里吃將會是很多人的主要選擇。
收入階段性減少會影響疫情后的消費
據交通運輸部信息:受疫情影響,1月25日—2月14日,全國共發送旅客2.83億人次、日均1348萬人次,同比分別下降82.3%。預計今年春運40天客流將同比下降45%。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的節后復工也不理想,大多企業在50%-70%左右。
由此,疫情會影響到一部分消費群體一段時間的收入,特別是上半年的收入,至少是一季度的收入會受到較大影響。近日,個別餐飲企業推出了降半薪階段性應急措施。
并且目前很多家庭、特別是年輕家庭背負較大的負債。收入的減少,消費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供給也需要一個恢復過程
目前看,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秩序恢復還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整體秩序的恢復。物流的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一些企業復工后面臨三缺:缺人員、缺物流、缺原材料。
面對消費可能發生的改變,企業還需要逐步調整相應的商品、渠道、營銷策略,去適應和滿足變化了的消費需求。
小金額消費將強勢反彈在疫情后,對于所有金額小的消費都一定會有非常強勢的反彈,即使是非必需品——從一周一杯奶茶“報復”成一周三五杯難度不大,從一個月一次火鍋“報復”到一個月吃上三五頓也基本無壓力,至于小金額的必需品就更不用說了。畢竟被壓抑了幾個月的社交和娛樂需求,需要被釋放。
疫情一定會過去,但之后的經濟如何發展,是否能夠再現一個繁榮的市場環境,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的問題,同時更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市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而消費者的信心在其中又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疫情當前,每個人都會抗擊疫情有著堅定的信心,畢竟我們有著抗擊 SARS 的成功經驗,但是作為消費者的信心如何保證,是每個市場參與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了。不能簡單地寄希望于所謂的「報復性消費」心理,畢竟只有對未來有信心,人們才愿意掏錢,甚至花未來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