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摘自錢鐘書《圍城》
外貿B2C無非分兩種大的派別:第三方平臺派(細分為ebay派,SMT派和最近興起的amazon派)和獨立商城派(細分為以DX為代表的3C派和蘭亭為代表的婚紗派)。
客觀來說,第三方平臺派入行門檻不一,按照不同第三方平臺的要求可劃分以下級別:
1.入門級:SMT,一般為有渠道或者貨源優勢的公司或個人。特征為外語實力較弱,熱衷價格戰,不是特別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意識較弱,上架的多為中性產品;
2.標準級:Ebay,一般為有渠道優勢且多配有海外倉。對業務員語言能力要求較高,相關從業人員可為:電商客服或小團隊的公司。特征為用一組比如來形容下這三種第三方平臺賣家。(擁有數百個account且擁有獨立站點的公司,暫不在此討論范圍內);
3.專業級:Amazo,一般為掌握自主品牌的廠家或者分銷商。對質量控制、供應鏈管理、客戶體驗度要求極高,一般說來只有自己擁有研發—質量控制—供應鏈—海外渠道全方位的“實力派”才能從此嘗到甜頭。
獨立商城派,多為早期做ebay或獨立站沉淀下來的客戶資源,在用戶群體中已創立營銷品牌詞,如DX,蘭亭,everbuying,pandawill,focalprice,tomtop,buyincoins等老牌網站。
這里又可再次細分:營收主要靠獨立站點的派別和營收主要靠第三方平臺的派別。
DX和蘭亭都是很明顯的靠論壇營銷,SEO、PPC等引來流量且獨立站點營收占絕大部分比重的代表。而tomtop和buyingcoins這類沒有花更多的心思去推廣獨立站點,反倒是營收主要來自第三方平臺。
我最近得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信息:
獨立站點開始朝著第三方平臺的方向發展。舉例說明:pandawill掛出來的招聘廣告顯示出正在大量招聘ebay和amazon業務員。
而第三方平臺為主的公司,倒是躍躍欲試,想挖角獨立站的人才,把ebay上的客戶轉移到自有網站上去。
這不就是跨境零售的“圍城”么?做第三方的,想提升客戶的忠誠度。他們認為建立自有網站是提升回頭客的方法;因為谷歌SEO調整后流量下跌,不得不付出更高的營銷成本,獨立商城也開始考慮起營銷成本更低的第三方平臺。
以下是獨立商城之殤:
1.熱賣產品多為模仿侵權產品,中性產品也存在被投訴的可能;
2. Paypal先后被凍結,被迫下架大量熱賣產品;
3. 5.22谷歌調整后,自然流量大幅度下跌,營銷成本被迫加大;
4.部分大型企業開始裁員降低運營成本以度過危機;
5.物流發貨因含帶電池,使航空禁運品常清關受阻;
6.產品SKU無限制擴張,導致供應鏈跟不上,缺貨問題突出,用戶體驗度下降;
7.英文站競爭激烈,某公司已開始進一步根據小語種細分市場;
8.因產品同質化嚴重,加上比價功能已成為獨立站的標配,各大電商再次被迫卷入價格戰;
面對外貿瓶頸,業界人士都做出了更為務實的選擇:怎么賺錢怎么來,不再清晰地劃分界限。公司太大溝通、成本太高,就裁掉冗員提升效率;SEO流量大跌、訂單受影響,就投放廣告;老站沒救了,且自身營銷技術過硬,就再來炮制幾個新站,小心翼翼地避開谷歌的禁忌。
我曾看到:
某公司聘請Everbuying的運營總監操手,最終黯然離去 ;
某公司挖角chinaversion前數據總監,最終幾月后辭職;
某企業招安tradetang高管創建新的網站,網站建成那天該高管被迫離職;
某企業邀請focalprice運營加盟,公司從供應鏈到物流配送亂成一鍋粥。
太多的例子我不愿一一列舉,是誰的原因呢?
是電商高級人才能力不夠?非也。決策人可能沒有提供足夠的團隊支持,他之所以在上家公司如魚得水,是因為各個環節的配合。挖角一個人才并不難,難的是復制之前的成功。
是老板不夠給力不夠信任?非也。高管可能只是機械地復制之前的規則,并沒有根據企業現有情況進行創新調整。
總結:綜上所述,外貿B2C電商現在已不再是一個神秘的行業,自從蘭亭高調赴美上市后引起的種種風波,都讓外界投資人把眼光投向了跨境電商。是好事也是壞事,過度的曝光讓更多的熱錢涌入行業,加劇行業洗牌。本來是屬于藍海陣營的3C產品,也在短短幾年內迅速淪為紅海。在外貿B2C苦苦掙扎的時間里,做傳統外貿B2B的公司以及國內品牌,也開始紛紛進軍外貿B2C。浮躁的心態會讓企業付出沉重的代價,踏實沉淀積累做好每一步才可能長久立足,把握好電商核心,做好產品和供應鏈,定將在行業洗牌后屹立不倒。
(此文謹獻給苦苦掙扎的深圳外貿人,感謝提供各種訊息的朋友。——Pe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