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數在線商店的建立都是以方便用戶搜索為目的建立的。
消費者在尋找商品時將在搜索結果頁面中看到一系列的產品,這些結果都是算法經過縝密計算得出的,通常在該頁面還會有一些廣告。
對此, 生產和銷售食品、個護產品以及家居用品的美國電商企業Brandless聯合創始人Tina Sharkey表示:“如今的人們在進入一個什么產品都有的網頁時,就好比進入一個選擇多樣的產品貨架,他們甚至不知道從哪里開始選擇,我們將這稱為 ‘選擇悖論’。”
深諳人們網購時可能出現的這一種狀況,Brandless采取了與其它賣家不同的銷售策略,該平臺沒有像亞馬遜或沃爾瑪一樣,竭盡全力為消費提供盡可能多的產品選擇,而是僅為消費者提供一種自有品牌選擇,比如只有一款抹刀、一種紙巾、四種口味的相同狗食,兩款意大利面(有機或無麩質的)。Brandless尤其重視產品是否自然、健康且可持續,并以此作為其品牌信仰。
此外,“提前為人們做好產品功課”也是Brandless的價值主張之一。
事實上,Brandless并不是唯一一家進入這一利基市場的公司。
在線必需品零售商Public Goods也有類似的價值主張,該公司也在網上銷售自有品牌的商品,并強調其為消費者選品的能力。Public Good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Morgan Hirsh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告訴《商業內幕網》,網購已經“退化到一個提供太多選擇卻沒有任何優勢的程度。”
“如今,有些類別產品已經發展到進入賣家過多的階段,這在某種程度上,網購這樣的產品已經無法給消費者帶來原有的網購便利,”Hirsh說,“就好比你在亞馬遜輸入‘soap’(肥皂),然后跳出3萬個不同的產品選項一樣,沒有消費者愿意把3萬個肥皂全部試用一遍。我想建立一個人們可以信任的品牌,這樣人們就不需要從1000個產品選項中篩選出一個好的產品,而是每個類別都有好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Public Goods還推出了一個購買門檻,消費者需要購買其59美元的年度會員才能獲得這些優質商品。
如今,不論是Brandless還是Public Goods都在增長中。Brandless推出1年,便獲得了軟銀牽頭的2.4億美元的巨額投資,軟銀對Brandless的估值超過5億美元。
據Sharkey 透露,Brandless目前有500件商品,預計到2019年年底這一數字將達到800件。
Public Goods還比較年輕,但Hirsh表示,到目前為止,各種跡象都表明該公司有很大的增長勢頭。
“80%嘗試購買我們產品的人都會再次購買,”Hirsh說。
“這些公司肯定有機會,”研究公司Forrester的首席分析師Sucharita Kodali對《商業內幕》表示,“消費者喜歡嘗試新品牌,如果有公司提供很棒的新產品,且包裝和產品故事也都很有趣,那么很多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都會去嘗試。”
但Kodali也指出,這些公司的成功可能是有限的,因為一旦亞馬遜“覺醒”,它們將面臨巨大的調整。
“這些公司規模不大,投入也不大,亞馬遜可能也會嘗試這種模式,并且你不知道消費者對這些新產品的喜歡能持續多久,”Kodali 說,“現在這些在線商店是新的,產品也很令人興奮。但很快,它們就不再那么新鮮了。”
(編譯/雨果網 吳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