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美貿易戰局面已經到達了前所未有的水深火熱之勢。在對價值2500億美元的進口中國產品征收關稅后,美國總統特朗普并沒有放松姿態,更揚言威脅要對另外價值267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征收關稅,這幾乎應該涵蓋中國對美國的所有出口。同樣,中方也給予了美國進口產品相應的加稅條例,以作為有力的回擊。
在這個全球經濟的寒冬,有外媒指出,印度,這個第二大發展國家,或將成功上位,成為這場貿易中的大贏家。
中美貿易戰使美國公司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多年來,他們對低成本生產的利用增加了對中國供應鏈的需求和對制造業的依賴。惠普、IBM、戴爾、思科、微軟和英特爾等主流的美國品牌有超過50%的產品來自中國供貨商。同時中國還是美國汽車行業(僅次于墨西哥)的第二大汽車零部件進口國。顯然,當前美國市場中嚴重依賴中國的行業名單很長,美國公司已經意識到需要降低其運營風險,轉移供應鏈和制造商。
目前美國政府正在計劃推動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術)企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一旦中美關系陷入螺旋式發展,那么投資者也會開始質疑一些美國企業的計劃是否落后。
這種情況為印度企業提供了一個機會。相關人士指出,不少美國企業已經開始咨詢有關從印度采購的問題,特別是在汽車零部件領域。
然而,轉移中國的供應鏈或制造業并不容易。幾十年來,中國在基礎設施升級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巨大的制造規模使得印度難以在成本方面匹配。
有上述這些行業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對印度本地企業而言有更多的機會和中國制造業競爭。目前印度國內市場發展勢頭強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還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鏈網絡(這一點至關重要,印度無法獲得中國ICT出口份額的原因是缺乏完善的供應鏈,尤其是半導體供應鏈)。
專家指出,印度政府必須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在這些行業中呼吁“印度制造”。然而,僅靠低制造成本是不夠的,將成品從工廠運到目的地的物流成本也至關重要。而這一點顯然是中國工廠的優勢。當前印度政府一直在通過Sagarmala和Bharatmala等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修建道路,改善港口基礎設施與腹地的連通性。
印度政府還試圖加強海航運,并通過內陸水道促進運輸。為了在物流成本上與建立與中國相匹配的競爭優勢,印度政府還需要做許多工作。在發達國家,大部分公司會將70%的物流業務以更低的成本外包。然而在印度,這一比例僅為35%。盡管印度在最近的“營商便利性”排名中排名快速攀升,但在改革勞動法和土地征收過程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對于進一步降低成本至關重要。
對于印度企業家而言,他們必須利用當前的局面優勢并積極投資。轉移中國的供應鏈仍將是歐美企業的長期戰略。提高出口也將有助于消除困擾某些行業(如汽車零部件)的國內生產周期。
總而言之,中美貿易戰為印度制造業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機會。但想要挑戰中國世界工廠的位置,印度制造業或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
(編譯/雨果網 郭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