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通過跨境電商出海,在海外名聲大噪深得海外消費者的喜愛,這其中既有老字號也有新科技,如川貝枇杷膏、Anker等。但與此同時,當前在不少海外消費者的認知里,中國制造仍是廉價低質的代名詞,在網購時還是會有意無意的避開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
由此,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品牌推廣時,是要堅持以中國元素撬開市場大門,還是走一條完全國際化的道路,成為不少中國企業難以權衡的著力點。
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如何適應國外市場?
對于通過跨境電商出海的中國品牌,不少都是原本已在國內市場有著高知名度,和完整設計、生產鏈的企業。那這些企業在走出國門面對海外消費者時,如何調整、優化產品以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
美國DP明路品牌管理有限公司CEO王薈智(Don)介紹道,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產品策略通常為兩種——一種是根據市場去設計產品;另一種則是根據自身的成熟產品去匹配市場。
以服裝企業為例,如果是在國內已經有相當規模,產品也非常成熟的企業,在跨境電商渠道上只是嘗試性的經營,就可以通過產品去匹配市場,比如先從一些和國內市場需求相近的海外市場著手,由此逐漸的輻射到更多的國外市場,這樣試錯的代價比較小,但同時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規模也相對較小。但如果企業想直接打進歐美主流的跨境電商市場的話,還是建議聘請當地的一些設計師和營銷公司,設計更符合當地消費者審美、穿著習慣的產品,在營銷推廣方面也從本土消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渠道入手。
“這是兩條不同的路線,后者雖然轉型的幅度相對較大,但企業也可集中精力在某一條產品線上去嘗試,從選品、設計、推廣、引流等方面進行完全本土化的運營,這樣的試錯成本對于大企業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同時對于企業本身來講,一旦在海外打開了市場,是非常有利于‘反哺’國內市場——以國際化的產品設計和國際化的品牌形象促進國內市場的銷售提升。”
中國元素與國際化如何平衡?
千百年前,中國的瓷器、絲綢享譽世界,“Made in China”一度成為歐洲貴族彰顯財富和地位的奢侈品,但今天在不少歐美消費者的認知中“Made in China”卻成為了廉價低質的代名詞,即便是旗袍、青花瓷等較為高端的出口產品,在海外的受眾也僅限于華人群體。跨境電商賣家無法通過中國元素獲得額外的收益,甚至某種程度上中國元素成為產品融入國際市場的阻礙,由此產品“去中國元素”,打造成為一個完全國際化的品牌形象,成為不少跨境電商企業的選擇。
對此,Don明確表示,中國元素和國際化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可以融合、兼容的。
“中國元素本身無可厚非,反而個人建議一定要將經典的中國元素保留,關鍵是以什么樣的形式將這些元素呈現出來。比如迪士尼拍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電影,不僅在中國市場受歡迎,在美國甚至全球市場都廣受好評。所以,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如何以國際市場可以接受的方式,將中國元素推廣出去。”
除此之外,Don認為,中國的跨境電商賣家在把中國元素融入產品設計時,也要有選擇、有取舍。比如,一些較為熱鬧、喜慶的設計,也許在國內市場較受歡迎,但同樣的產品拿到國外,可能海外消費者就會覺得比較低端、廉價。相反,像日本和印度那些融合了佛教文化、彰顯“道”、“禪”的產品設計,在美國就非常受歡迎,顯得很高端。由此,中國元素在推向國際市場前,也要斟酌本身的文化是否可以被國外消費者喜歡、接受。
“其實,中國元素對于中國出海品牌是一個很大的機會點。比如美國消費者喜歡法國、意大利、日本等這些國家的產品,無論是服裝類還是家具設計。這就是距離產生美,消費者對于遙遠的異國文化,都有一種憧憬或是幻想,而這些恰好就是容易提升品牌價值的維度。中國企業,可以充分的利用海外消費在對于古老、神秘東方文化的向往,以國際化的營銷、推廣方式,將產品包裝成高端的品牌形象銷售。”
Don補充講道,除了中國元素外,中國的出口企業、跨境電商賣家也可以嘗試日本元素、法國元素、北歐風等,都是一樣的思路,不要將自身局限在某個方向,只要國外市場認可的產品都可以做。再通過整套的品牌故事包裝,將最容易吸引國外消費者的產品賣點突現,從而打入國際市場,而這時消費者也根本不會在意產品真正的產地所在。
(文/雨果網 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