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制造、外貿趨勢的大浪淘沙,已經將一大批未達標的制造廠商和賣家拒之門外,除卻轉型升級和運營痛點之外,相對應的外貿政策和國際協定也給企業來了次“回馬槍”殺個措手不及。普惠制、301條款、貿易逆差論、零關稅待遇……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究竟是如何的呢?
因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造就了國與國之間貿易往來的不同優惠方式。據悉,始于1974年的普惠制,就是經濟及工業發達國家承諾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商品,尤其是制成品或者是半成品,所給予的一個普遍的、非歧視、非互惠的關稅制度;以美國為例,普惠制創設的初衷,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在對美出口業務中,以低于WTO制度下的最惠國關稅進入美國市場,而近段時間普惠制失效的新聞卻鋪天蓋地。
近日,據美國外媒報道稱,美國國會未能就延長普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達成一致,美國貿易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優惠政策將從12月31日起正式失效,且一旦確認國會不能最終批準普惠制延期,那么該政策將自動終止。
這項政策到期失效后,能否再次生效,就成了多方關注的問題。為此,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知名財經評論員、媒體專欄作家——譚浩俊告訴雨果網:“一方面,如果普惠制延長生效的話,美國等發達國家可能會繼續沿用當前的現有政策,或者是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修訂,并適當增加對發展中國家市場準入的約束性條款;且發展中國家能否接受美國等發達國家對相關條款的修訂、降低市場準入原則,也會是一個新的問題導向,因為這樣的政策,往往使用的年限就長達幾十年,而未來世界經濟形勢會發生哪些變化,這是無法預料的;另外一方面,如果普惠制永遠失效的話,全球貿易現狀可能會在此基礎上發生深刻的變化,也許發展中國家也會因此喪失了貿易主動權,很多的制成品或者是半成品也可能會失去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機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外貿阻礙。”
此消息一出,外貿圈中一片嘩然,有業內人士分析:受益于美國普惠制零關稅待遇的133個發展中國家,或將迎來最緊張的對美格局,且在特朗普一再重申的“貿易逆差論”和輿論壓力下,這次普惠制可能真的要壽終正寢、逼近消亡,此前受益的發展中國家也應該重新思考對美出口的可能性。
二貨聯盟及跨境阿米Show創始人米哥(程桂良)表示,如果美國政府此次真的取消延長“普惠制”的話,那么首當其沖撞上槍口的非印度莫屬,因為印度受美國普惠制的影響較為深;且據相關的外媒報道,截止2017年10月,美國對印度的貿易逆差就已經超過了200億美元,美國經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且隨著近些年,印度制造業在電商線上零售地位的不斷爬升,未來的貿易逆差必定會不斷擴大,于情于理,美國取消普惠制的可能性還是較大的;普惠制一旦失效,剛剛有所增長的印度制造可能也會“一夜回到解放前”,所造成的打擊是致命的。
面對美國特朗普上臺執政的種種變動,有業內人士分析特朗普執政過后的多方動作,使得各國多方機構在面對特朗普所制的定政策各自的反饋都有所不同。從此前“美國301條款”對中國正式啟動的貿易調查,到如今持續發酵的普惠制失效事件,美方在重申回歸“制造大國”的道路上,觸及了中國企業的利益。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美國高達5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中,中國所占的貿易份額就達到了3470億美元,在如此巨大的貿易逆差額下,美國也急于尋求平衡與中國的貿易逆差。為此,有部分業內人士揣測特朗普對中國貿易的“301單邊壓制”和“廢除普惠制”,實際上算是特朗普擔憂中國貿易反超美國所實施的一些伎倆,美國也欲通過失效的普惠制削弱發展中國家對美的商品出口,試圖重振美國制造業大權。
據《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道,自2017年1月份以來,美國發生了23起新的貿易爭端,其中幾起貿易訴訟是外資公司提起的,涉及糾紛的產品包括來自韓國的洗衣機、西班牙的橄欖、中國的鋁箔、越南工具箱、阿根廷的生物柴油和加拿大的噴氣式客機等;“在特朗普總統的領導下,我們告訴美國的企業,本屆政府比以往更注重執法,致力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貿易流程,確保執法專業、公正,”美國商務部部長Wilbur Ross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我們讓美國企業知道,在面對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時,政府會始終與他們站在一起”。
此外,也有美國企業聲稱,之所以希望政府對外國企業施加更嚴格的關稅,是為了通過貿易限制來平衡美國的經濟競爭環境,確保美國的就業率,與特朗普上臺或任何政治因素無關。對此,譚浩俊也坦言,雖說目前特朗普政府的執政方式比較“自我”,但考慮到國際經濟合作的未來,目前特朗普還不至于將普惠制一棍子打死,還是會留下一些與發展中國家談判的空間,事件的發展可能還存有轉機。
在譚浩俊看來,不論是當前的普惠制,還是未來在貿易關稅優惠上其他相關制度,一旦美國有意廢除,發展中國家與之談判的進程一定會十分艱辛、緩慢,且美國給出的約束條件也較多;特別是針對市場準入原則而言,美國會給發展中國家提出比較苛刻的條件,且介于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依賴程度,在此情況下發展中國家一定會進退兩難;因為按照絕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部分新興國家市場來說,當前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實際上是很難在沒有相關政策優惠的條件下打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就算能夠打入,其市場競爭能力也不強,利潤空間會非常小。由此譚浩俊認為,失去發達國家的關稅、外貿政策優惠扶持,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將會是致命性的打擊,發展中國家是否要做出讓步,做出怎樣的讓步,是需要發展中國家和企業認真考慮和商量的。
“從總體上講,普惠政策到期將會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道坎,這道坎到底能不能跨過?如何去跨?會產生怎樣的后果?這是一道考題,且答案完全掌握在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手中;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能否通過研究,拿出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方案,估計難度不小;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外貿企業機構也應該預判當前的形勢走向,對自身的外貿做合理的規劃和資金流預備。”譚浩俊總結道。
(文/雨果網 鐘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