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東南亞市場成了阿里巴巴的投資重點,此外亞馬遜也進入該地區,加劇了電商競爭格局。
當然,東南亞電商市場競爭激烈是有原因的:
?據Nielsen預測,東盟國家(其中包括10個東南亞國家)的中產階級消費者數量將從2012年的1.9億增長到2020年的4億;
?該地區網絡用戶不斷增長,有1.3億用戶擁有智能手機,互聯網用戶達2億,而且預計到2025年,互聯網用戶預計將達6億;
?根據谷歌和投資公司Temasek Holdings最新的研究預測,東南亞電商銷售額將在2025年增長至880億美元,并將占零售總額的6%。
新一年即將到來,現在是時候展望一些可能影響2018年東南亞電商市場的重要趨勢了。
2018年東南亞電商市場7大趨勢
今年Lazada雙11銷售額表現突出。最重要的是,雙11期間70%的交易是在移動設備上完成的。這表明移動設備已經迅速成為網購首選。
盡管Android Pay和Apple Pay等支付方式,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以外的地區并不能使用,但整個東南亞地區,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本土移動支付選項了。
在印尼,Ponselpay是主要的電子支付企業。與此同時,泰國的Line Pay也獲得了成功。
最后,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也開始從進入該地區,主要針對中國游客,在大型酒店和連鎖餐廳中變得越來越常見。阿里巴巴和騰訊也紛紛開始投資東南亞本土支付方式。
除了多元化支付方式之外,2018年零售商店、電商網站和App將廣泛使用移動支付。隨著消費者看到移動和電子錢包的價值和便利性,移動支付的使用量將增加。預計對東南亞移動支付市場的投資將增加,到2021年市場價值將達320億美元。
最近L2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產品沒有當日達,那么有1/4的購物者會廢棄購物車。這表明消費者期望的交貨時間越來越短了。
今年“當日達”服務取得了一些進展,Lazada在菲律賓和新加坡推出LazadaExpress服務,但僅限較大的城市和周邊地區。
與此同時,亞馬遜也在新加坡推Prime Now服務。新加坡國土面積小和眾多現代化物流基礎設施,讓它成為此類服務的理想執行地,但要讓服務推廣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目前東南亞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本土零售商和平臺有提供當日達服務,但范圍小得多。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東南亞消費者將看到更多的當日達服務。
與此同時,Uber Deliver和GrabExpress等基于App的物流服務,也可以小規模促成當日達交付。另一種按需交付服務Lalamove在一些城市中,平均55分鐘就能實現本地交付,顯示出該地區當日達的潛力。
過去一年來,企業一直試圖為消費者創造更加無縫購物體驗,以適應他們不斷變化的購物習慣。未來一年,全渠道銷售和客服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零售商需要加強它們的移動體驗,并整合線上和線下渠道,吸引消費者。企業可以創建一個統一、有組織的系統,以便更好地跟蹤并對接客戶體驗。
其中一個例子是,大型電子零售商Courts Singapore花了一年多時間研究并設計新零售概念和客戶體驗。SmartOSC重新推出電商網站,增強實體店的零售體驗。
有報告指出,全球有超過25億用戶的智能手機上,至少裝有一個通訊App。企業可以利用社交通訊App與消費者互動,增加更多的個性化。
飛利浦照明(新加坡)已經發布了自己的新加坡Facebook頁面聊天機器人,允許用戶了解更多產品和服務,并直接從FacebookMessenger購買產品。
社交通訊應用給品牌提供更大的潛力。預計明年將有更多的品牌將投資通訊App的電商能力。
隨著電商平臺流量不斷增加,一些品牌為了保持自己的品牌形象,將會與平臺合作,創建自己的店鋪,為消費者提供新的體驗和購物方式。
Levi's與亞馬遜和Lazada等平臺合作,設計自己店鋪。此策略可以幫讓Levi's有自己獨立店鋪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平臺的流量。
隨著電商平臺在東南亞越來越普及,將有越來越多品牌轉移到這些電商網站上,同時找方法來發展自己的個性化頁面,從而讓自己脫穎而出。
此外,除了不斷提升客戶體驗,品牌正在積極尋找新平臺和商機,以接觸更多新客戶。例如,保險機構AIG Malaysia開始在Lazada上銷售產品。
在電商領域,區塊鏈最直接的應用就是將加密貨幣用做消費者支付選項。不然就是將區塊鏈用于供應鏈、交易和交付流程,提供更安全的記錄和跟蹤信息、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新加坡已經開始投資區塊鏈,試用自己的加密貨幣了。目前還不知道區塊鏈及其加密貨幣在東南亞的表現如何,但盡管如此,全球范圍內對區塊鏈技術的投資將增,這有助于讓電商更安全、高效、容易操作。
最后,明年將會看到立法的變化,這將對全球電商市場產生重大影響。《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將于2018年5月啟動,雖然只影響到歐盟公民,但可能會給全球帶來“余震”,改變用戶數據處理方式。
這就意味著,電商零售商獲取數據需要客戶同意。由于新加坡是東盟最大的合作伙伴、歐盟關鍵的商業合作伙伴,因此新加坡企業尤其需要保持警惕,否則將面臨重大罰款。(編譯/雨果網 方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