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的Ariara市場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是非洲重要的鞋子貿易集散地,喀麥隆、加納等國鄰近國家的顧客經常前往采購鞋子,然后進行轉出口。如今,尼日利亞的制鞋行業的輝煌時代一去不復返。尼日利亞本國的制鞋業內人士表示,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和阿聯酋等國的鞋子大量涌入,而尼日利亞顧客對外國鞋子喜愛有加,于是本國生產商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雨果網從尼日利亞《衛報》6月1日的報道中獲悉, 尼日利亞的Ariara市場一度是非洲鞋業的重要貿易集散之地,如今該地的制鞋商大倒苦水: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基礎設施落后、顧客減少、來自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大量進口等導致尼日利亞鞋業面臨窒息的境地。
制鞋商們抱怨道,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外國鞋子大量涌入,交通設施落后和電力不足是制鞋業無法發展的主要原因。在尼日利亞“Powerline”制鞋協會、Ariaria國際鞋業市場組織等的支持下,制鞋商目前正啟動一項計劃,力求推動政府采取措施禁止外國成品鞋進口。
在東南區域尤其是Ariara鞋子市場的強勁需求的推動下,尼日利亞的制鞋工業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紅紅火火,每年生產了大量的成品鞋,除了滿足內需之外,甚至還出口國外。然而,當中國鞋子大量涌入之后,本地制鞋業變得無足輕重了,其美好時代就此終結。
目前,尼日利亞Abia州的制鞋業雇傭了5萬名年輕工人,每年曾為州政府繳納數量可觀的稅收。但是,現在中國鞋子正以驚人的速度吞噬本地的制鞋業。
尼日利亞顧客越發傾向于購買外國進口的鞋子,這使本地制鞋工廠不得不仿造外國鞋子,甚至有時在鞋子上印上“意大利制造”的字樣。
業內人士表示,自從中國和阿聯酋的鞋子大舉進入尼日利亞以來,本地的制鞋業面臨極其艱難的境地。
他們表示:“我們做的鞋子比中國和迪拜制造的更好,但是許多尼日利亞人偏好外國制造的鞋子,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在鞋子上印上外國制造的字眼。中國鞋子只能穿一年,但是我們制造的鞋子至少可以穿兩年。”
“顧客們喜歡迪拜和中國制造的鞋子,這鞋子沒穿多久就壞了,但是他們仍然喜歡這些外國鞋子,所以我們本地的制鞋工業日漸衰退,茍延殘喘。與此同時,我們缺乏學徒工,因為制鞋業的收入每況愈下,不足以支持家庭開支,許多學徒工人轉而加入三輪車載客的行當以貼補家用。”
“以前,喀麥隆顧客仍不時光顧Aba購買鞋子、箱包和皮帶等。一些產品出口到喀麥隆、加納和埃塞俄比亞等國家。如今他們來到尼日利亞后看到中國的鞋子,轉而購買中國產品了。于是,這形成了一個怪異的現象,外國人進入尼日利亞購買中國產品。”
“政府應當支持我們的產業,這里交通不便,加之現在又陰雨綿綿,電力不足。尼日利亞的制鞋業正在悲催地坐以待斃。中國競爭者來到我們的國家拿走鞋子樣品,抄襲我們的設計,然后在其國內批量生產,最后大舉進入我們的市場。”
“尼日利亞人尤其尼日利亞婦女很喜歡中國的鞋子和箱包,因為她們喜歡那種浮華而不耐用的東西。這種行為對我們的經濟極為不利。中國鞋子沒多久穿壞了,完了他們又買新的中國鞋子,如此循環往復,完全是在為中國經濟建設做貢獻。”
一部分業內人士提議,尼日利亞應該減少從中國和迪拜進口鞋子。
雨果網了解到,幾年前,尼日利亞政府發布了“禁止進口商品名單”,包括男式皮鞋在內的41種商品禁止進入尼日利亞市場。不愿眼睜睜丟掉這個非洲大市場的溫州人,最先出手。溫州雙合盛鞋業有限公司和哈杉鞋業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亞的鞋廠先后啟動。當年年底,魯賓斯的尼日利亞社邦實業也開始進入運作階段。
然而,與國內投資相比,境外投資面臨更大風險和不確定性:東道國政府政策或政局的不穩定,乃至政府干預經濟的行為等風險,單憑企業一己之力,實在難以規避和抵御。
比如,尼日利亞政府曾經發布一條“本地化采購的命令”,要求制鞋業的原輔料必須在當地進行采購。這使許多外資企業承受巨大的生產壓力。
在經營多年之后,因頂不住各種壓力,部分中國鞋廠將其在尼日利亞工廠關閉。(編譯:吳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