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一則有關“深圳某跨境電商上市公司被堵門聲討”的新聞霸屏了朋友圈。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事情出現了反轉,原本站隊明朗的各路人馬也秒變吃瓜群眾,一時難以分清事情的原委。之后,在該公眾號文收獲近3W閱讀,79個點贊以及227留言后,于下午3點13分刪除。
事件本身的來龍去脈,或許只有當事雙方說得清,但深究此番鬧劇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關注,無非是因為它擊中了多數中小賣家,特別是亞馬遜中小賣家內心最為薄弱的那一根弦。
根據亞馬遜第二季度的報告,來自于零售產品的凈營收為237.5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3.78億美元增長17%;來自于零售第三方賣家服務的凈營收為69.9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0.83億美元增長38%。不僅如此,在第一季度亞馬遜全球站點上,來自第三方賣家的銷量已經達到亞馬遜全球站點總銷量的50%。
除此之外,根據外媒5月的統計,今年已有近50萬的賣家入駐了亞馬遜第三方平臺,其中多數集中美國站。而根據早前數據顯示,2016年有近70萬入駐亞馬遜,2015年比2012年亞馬遜開始在大陸正式招商的時候相比,增加了13倍。
可見,亞馬遜“全球開店”這一貨通海外的渠道,已經成為跨境電商賣家的必選。也正因為越來越多的賣家將重心放在亞馬遜平臺上,因此該平臺本身政策的調整,或者其他外部因素所帶來的一絲影響,都會繃緊賣家的神經。
業內人士表示,亞馬遜能帶來豐厚利潤這點不假,但對于中小賣家來說,他們想要業績有所起色,是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養號是需要付出很大成本的,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壓力或許才有一線生機,特別是在亞馬遜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工廠這一群體當中。
“同時,近段時間的賬號不穩現象再次發生,似乎每年的8月都要經歷一次這樣的煎熬。再加上所謂‘亞馬遜機器人’對賬號安全審查的偶爾誤判,以及行業之間流傳甚廣的各類‘黑科技’,再到海外不良買家對中國賣家使出的鬼蜮伎倆……林林總總導致的賬號問題,都成為了今天這件事會被集中爆發討論的很大一個原因。”
回到鬧劇本身,傳言是大公司依靠財力和人力,通過“陰招”打壓中小賣家,無外乎是通過刷差評等手段,“黑”了對方賬號。雖然后來網上流傳的“道歉信”截圖,以及涉事公司內部群的聊天記錄,以及郵件等表明雙方爭執是因為“專利”的問題,但雨果網與多位業內大賣,及行業人士溝通后了解到,這樣的同行互黑并非空穴來風。
“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么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這是網絡流傳的對于利潤追逐的瘋狂體現,同樣的,在跨境電商行業里也恒生了這樣的情況,部分不良的賣家群體為追蹤利益而不擇手段。
某亞馬遜賣家就曾向雨果網爆料,其是入行不久的中小賣家,經過半年多的運營已小有起色,在主營的幾個listing當中,有一個穩定出單且利潤可觀。然而,近段時間卻接連遭到差評,且是1星差評的。通過分析發現這些差評都是來自中國人名下的訂單,而且關聯性特別的強,順藤摸瓜發現第三方刷評服務被雇傭所為。
當然更有甚者解讀,是第三方賣家施技用其中一方,或者是兩方的名義進行互相攻擊,從而坐收漁人之利。有賣家爆料稱,幫刷差評的價碼已經開到了一次10美金。
除了同行差評之外,惡意的跟賣,海外消費者勒索式差評,流氓律師的“釣魚執法”,以及逐漸規范的VAT以及美國301等稅費政策和國家法規的相繼出臺都讓本是身處水深火熱的賣家更是命懸一線。
當然,上述情況并非僅僅存在于亞馬遜平臺,包括速賣通、eBay和Wish等平臺的賣家都會或多或少遇到類似的情況。隨著大賣家掌握越來越多的資源,無論是供應鏈端的,還是在技術、本次事件圍繞的“專利”知識產權,還是硬件上的海外倉等,都足以看出中小賣家的處境堪憂。
那么,是否中小賣家就會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淘汰出局,而大賣家就能“一手遮天”呢?
【跨境二米Show】創始人程桂良(米哥)對此表示否定,他說,中小賣家未必就會被全部淘汰出局。“因為當大賣家和品牌賣家成為大貿易商和品牌商后,也是需要大量分銷商的,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對于中小賣家而言,給這些大賣家或者品牌商做分銷仍可以從這市場中獲得一定的利益。與此同時,稍有實力的中小賣家也可以選擇與工廠進行合作,獲得更強的供應鏈以及資金能力,還是有很強大的成長區間?!?/strong>
不過他也補充道,今后大小賣家的兩極分化將愈加明顯。這一點從近年來越來越少的大賣家在公開場合露面可以隱約察覺,這主要是因為這些賣家的規模逐漸龐大,并已經跳出單純的跨境B2C電商圈子,開始去嘗試做一些跨界的資本合作。
當然,除了來自大賣家的影響外,平臺本身的政策調整也會淘汰掉部分中小賣家。從近年來速賣通的品牌封閉管理、亞馬遜的賬號審核愈加嚴苛等都可以感受到來自這個行業對中小賣家“滿滿的惡意”。
不過,中小賣家也不一定總是處于任人宰割或者像提線木偶的尷尬狀態。雨果投資管理合伙人羅信表示,跨境電商行業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已經從簡單的個體逐步衍化為體系與體系的競爭,從過去“快魚吃慢魚,大魚吃小魚”演變成“群魚吃慢魚,群魚吃大魚”。在跨境電商資本化運作和行業洗牌窗口期,越來越多的跨境電商企業感受到這種不斷刷新的社會態勢下的危機感,抱團發展乃大勢所趨。
上述業內人士也表示,許多被大賣家或者平臺淘汰出來的中小賣家,很大程度并非自身運營能力的問題,而是資本及供應鏈等外部因素導致,因此建議他們一方面可以摒棄單槍匹馬的作戰方式,尋找跨境電商生態圈各鏈條環節有優勢的賣家互相彌補,提升綜合實力;亦或者選擇做代運營,背靠有研發和強硬供應鏈能力的企業或工廠。
最后,引用今天朋友圈一位賣家的言論作為總結:高性價比產品是跨境電商的入門門檻;好的運營能力是進入16強、8強的通行證;知識產權才是總決賽的大招!
(文/雨果網 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