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跨境電商的發展帶動了周邊配套行業的崛起。然而,利益驅使之下總會有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去年深圳某代運營公司被警方傳喚的事件,第一次狠狠撕開了跨境電商服務看似繁花似錦的面紗。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發生在賣家與物流貨代之間的各類摩擦更是五花八門,而個中問責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0立方貨物丟失,卻只能得到一半賠償
近日,蘇州賣家馬先生就疑似遭遇了 “騙子”貨代。他告訴雨果網,之前他們公司的貨物發送都是由某家貨代公司全程代理的,合作一直很愉快。但在今年8月,一批貨值高達2.3萬元的貨物從上海出發,在美國碼頭運往FBA倉庫的過程中,其中的10個立方貨物(141件)無故丟失,其余156件正常入庫。
在這之后,雙方進行了長達4個多月的交涉,然而依然無法確認具體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因為無法追尋這10個立方貨物的具體下落,雙方就賠償問題展開協商。
馬先生告訴雨果網,“貨物丟失是個意外,可以不予計較,但是賠償情況應該按照規定進行。但是目前貨代方表示最多只愿意賠償貨值的一半,其他免談,甚至丟失的貨物運費還需自己另付。”
據悉,如果按照貨值一半價格來計算的話,貨代需要賠償1.1萬元,但不承擔8000元的運費,因此相當于貨代只需承擔3000元的賠款。
針對貨代提出的賠償方案,馬先生表示拒絕,目前雙方還在溝通中。針對此事,雨果網也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他們表示這類事件是整個貨代行業較為普遍的現象,主要根源還是貨代屬于“邊緣行業”,沒有正軌的管理系統。那么這樣的局面之下,馬先生的貨款賠償能否悉數追回呢?
賣家走過最冤的路,是貨代的“套路”?
據部分賣家表示,由于公司體量的緣故,只能選擇與一些貨代進行合作。其中部分貨代不會與賣家簽訂正規的書面合同,或者是利用積壓在貨代倉庫的貨物,讓賣家無法進行申訴,在賠償的方面失去話語權。
郵政海外倉的相關負責人認為,上述賣家的問題從側面反映了貨代行業的大環境。目前想要解決該現象的問題,還是存在難點的,畢竟每家貨代公司的標準都不一樣,再加上沒有簽訂正式合同,沒有投保過程,只能提供相關證明,這部分已經涉及到國際貿易官司,過程相當麻煩,往往只能賣家自己“買單”。
從事多年物流服務的Allen也表示,當下的貨代行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行業無標準,每家貨代公司的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方案;
2、信息不透明,賣家無法了解貨物轉運的相關信息;
3、行業潛規則阻礙發展,在退傭、回扣、賠償方面存在不正當競爭現象;
4、行業沒有成型的航運金融產品相配套,一味進行價格競爭,忽略了服務的本質。這也是暫時還沒有正規的法律條文對貨代進行約束的原因。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類似于上述丟貨現象的賠償,在貨代行業早已是“心照不宣”。大多數情況都是對賣家不利的,整個貨代行業缺乏監管制度是導致行業亂象頻發的根本原因。
溯源追責,不如合規經營
貨代行業本身就存在爭議,目前亟需規范,但這需要時間、人力以及資本,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
“其實貨代和物流的發展情況極為類似,都是處于市場極度分散,缺乏骨干型企業的現象,可以將物流產業的監管模式套用到貨代方面。”Allen說道。“目前物流行業拼的無非就是強大的供應鏈,以及優質的售后服務,可以從這兩點著手。”
電商從業者Rola認為,可以結合物流的溯源系統,這樣賣家可以全程了解貨物轉運現象。一旦貨代的每個環節都可以追溯,可以具體每個環節的追責,那么也就不存在上述現象。
此外,雨果網提醒與貨代合作的賣家們,合作之前一定要簽訂合同,并且投保,多與信譽度高的貨代商合作。同時,貨代公司如果要做大做強,服務是根本,規范是保障,投機取巧只能是短期利益,終將會被正規軍瓦解。
(文/雨果網 涂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