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造節,每年下半年是電商們狂飆猛進的時候,牽動著無數個剁手黨們,今年亦如是。眼看著亞馬遜、蘇寧、網易考拉、洋碼頭、京東、天貓、唯品會、國美在線、聚美優品、一號店等一家還比一家歡,補貼力度更是一浪還比一浪高,在這中間,或許可以發現,跨境電商的色彩漸濃……
跨境電商不可回避的坎:政策
進口跨境電商的創業者們很難忘記 2016 年 4 月的那場不眠之夜:由財政部、海關總署和國稅總局等十一個政府部門聯合發布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產品清單》,公布于晚上的九點,并將于次日凌晨開始執行,也就是說,只留了三個小時的時間,給跨境電商企業的決策者們來消化、理解和接受這項法規。
這是一次政策偷襲、重創,將數以百萬計的 SKU 收攏到一份力求結構清晰而有利監管的清單內——有些商品可以進倉,有些商品不能進倉——毫無疑問是在挑戰電商的經營邏輯:通過長尾突破貨架的限制。當然,會把這個新興行業的一些能聲達朝野的人們逼急,拼命通過各個渠道發聲。
終于這份清單的出臺在經過各個層面的緊急調研,溝通,協調等等激烈博弈之后被延遲到了一年以后執行,也就是 2017 年 5 月。但是就像那只久未落地的靴子一樣,在真正發出聲響之前,真不知道又會是怎樣的變數。
政策風向時東時西,讓人緊張,生意和決策不能懸于不確定的線上。
吳曉波那篇出國買馬桶蓋的文章「立了大功」,他讓跨境電商這個小圈子里面關注的議題,變成了全民都知道的話題,和你相關,和電飯煲、尿不濕、奶粉具象聯系起來。
朝堂之上,總理將之納入「供給側改革」的框架里,表態「消費是被供給引導的,給國內消費者多一點選擇決不是壞事,這會倒逼我們的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之心很明確。
但是,今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稅收新政——即增收增值稅和消費稅,并對不全額征稅的消費上限進行封頂——又結結實實的給包括企業和用戶在內的全產業流通環節打上了一記「悶棍」,這必然會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在新聞中這被認為是「保障公平競爭」,其效果實則是對國內制造商提供了一層緩沖保護裝置。
一邊是日益高漲的消費升級浪潮,一邊是讓人永遠也猜不透的政策,這讓進口跨境電商進進出出的玩家們帶有了一點賭徒色彩,盤口已經很高了,唯有賭好自己選的籌碼,想觀望之后再下注已經不太可能。
2016 年(截止到 8 月)成立的跨境電商企業數字只有 2016 年的十分之一。水深了。
押注之際,跨境電商亦步入了「直郵模式」和「自營模式」的驗證時代,玩家們都相信自己的牌面才是對的。
跨境電商的“直郵模式”
先來看一下直郵模式,國內跨境電商的代表是洋碼頭。
正在做六周年活動的洋碼頭認為自己押到了正確的那一方,雖然其在杭州也建立了保稅倉為中轉倉,但是從最初開始,洋碼頭就打定主意海外直郵才是根本,自營只是補充。
「直郵模式」的出身卑微,最早實際上是源于私人之間的小范圍代購業務,代購人的品質決定了商品及服務的品質,但是缺少了中立平臺的集約和管理。現在洋碼頭充當著這樣一個中間人,并培養了一批專業買手,在世界各地為國內的消費者搜羅各種不同的商品。根據官方的數字顯示,現在洋碼頭一天的 SKU 已經達到 28 萬,已經甩出保稅自營的 N 條大街。可其面對的問題也存在,好的買手在新客面前依然存在信任危機,壞的買手也不會主動離開這個混雜的市場,故而良幣和劣幣的故事不知道會不會在平臺發展之際上演。
洋碼頭的融資資金播撒的重點就是自家的貝海國際速遞,團隊認為物流是電商之本,「物流做不好,肯定不創業。」
洋碼頭的電商觀念從一開始就異于常態。洋碼頭所仰仗的,是其用了六年時間傾力招安的遍布 68 個國家的 2 萬多個買手,以及分布在全球的 15 個國際物流中心,在接入平臺體系之后,用戶直接可在洋碼頭從每天 28 萬 SKU 里下單購買,由買手通過貝海國際速遞——或是提前儲存的保稅倉里——發貨。
由于涉及國際運輸,「直郵模式」的跨境電商存在體驗上的劣勢,如商品正偽難以確認、發貨速度不夠理想、如何與買手建立信任和售后如何完善等問題。押寶者認為,商品正偽可通過規范買手及當地法律約束達到目的,而效率的優化是可以依靠技術解決的。但自營得花費巨量的時間和資本,才能不斷抬升 SKU 的天花板,滿足消費者無限增長的需求。洋碼頭公布的《海淘消費報告》顯示,它能覆蓋的海外品牌數量超過 2 萬個,這個量級恐怕位居全國之冠。主要是這種供應鏈模式,是發動了群眾的力量,無論是從門店端還是批發端都理論上可以成為供應商品的來源。
這就是「直郵模式」最大的魅力,就理論而言,它可以接受海外零售產業的最大程度的倒灌,而信譽問題,就用物流(不拆包)、運營(買手直播)、服務(慢賠、懲劣)來小火慢熬,最終歸于品牌這條線,復制 eBay 和 Etsy 的 C2C 神話。也許這和曾碧波來自于eBay的早年職場經歷,對 C2C 有著原教旨般的熱情。
跨境電商的“自營模式”
「保稅自營」的SKU天花板確實是行業玩家之痛,不做小而美的話,平臺夢簡直是填不滿的窟窿。只有如網易考拉等巨頭,在建倉方面不惜代價,才體現了基于資金優勢的集約化采購。作為「自營模式」的集大成者,網易考拉擁有的保稅倉面積據說是跨境電商里的第一,分布于杭州、寧波、鄭州和重慶等地,網易步步為營,倒是有站穩電商平臺的跡象。
保稅倉的優勢同時也是使它深陷利益集團糾葛的核心因素:在上架售賣之前,海外商品先行進入倉庫儲存,這種囤貨機制和一般貿易的質差有限,但是后者承擔的稅率及檢驗成本都相對更大。這正是傳統貿易商們糾心的地方,憑什么?這不公平。主管部門也許會不爽于稅源的漏去。
進口跨境電商和傳統貿易商之間的意義區別到底何在?僅僅是多了一個網站。互聯網是政策綠燈的通行證?這其實一直說不清道不明。聚美優品在去年被指售假,又指責唯品會售假,其實誰才是真正的“獨家授權”,在成千上百萬多種渠道涌進來的貨品身上,已經很難分清。
當沒有真正的標準時,玩家們都會根據自己的利益重新來定義。當不可開交之際,監管部分發話,可能就是正品和走私的嚴重區別了。
自營必須要做的就是擴大倉儲,一方面興建國內保稅倉,另一方面因稅改新政之因,海外倉建設也刻不容緩。既要優先解決供應鏈上每個環節的調撥流暢度,又要擴展品類的寬度,每一步往前的道路上,播撒下大把的人民幣。假如只有網易考拉這樣的資金充足的玩家能把錢多作為優勢,那其他在同樣做法的玩家的優勢又是如何體現的?而那些在耕作細分垂直領域而無豐富品類分攤風險的玩家身上,如何體現未來?不知名品牌孵化器?還是品牌產品搬運工?
當尿布師從 B2C 轉型 B2B 、蜜淘猝死、明星衣櫥被傳資金斷裂等 Case 一出,在巨大的倉儲成本和流量成本之下,達爾文法則的威力會不容置疑的顯現。
當然也有兩條腿走路的,那是求穩派。直郵和自營混合到了業務中,既然政策不確定,那就確保手上有每一張牌吧。當然,這代表著經營成本的上升,消費者在各家之間兜兜轉轉,并不會為此買單。
中國游客海外消費已經大到令人咋舌的 1.5 萬億元,而且還在持續上升。當他們回國之后,存續的需求由誰來承接?每個玩家都在垂涎。好大一塊蛋糕,資本在狂歡,海外的零售產業已被中國的消費者振動,這也構成了全球資源重新配置的條件;但是讓海外重視品牌的商業生態接受中國特色的電商利潤絞肉機——「價格戰」,也還有路要走。海外品牌們很是警醒,前半年花王供不應求,后半年成柜在碼頭拋售。不是一個清醒的品牌商喜歡的,畢竟做企業不是要做過山車。
當然,成王敗寇,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沒出現過新美大這樣奇怪的成長軌跡,你很難用教科書中任何案例去歸納他的成功和為什么成功。那就如 Cow boy 喜歡的,倒在地上的是事實,站著的等著創世界!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