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跨境電商體驗店紛紛進駐福州各大商圈,搶占進口商品消費市場。不過,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跨境電商體驗店客流和銷售額均出現下滑,有的甚至存活不到一年。業內人士表示,跨境電商實體店正進入洗牌階段。
記者昨日走訪萬象廣場、世歐王莊、中亭街等商圈多家跨境電商體驗店,與剛開業時的火爆場面不同,店內顧客寥寥無幾,營業員人數甚至多過顧客人數。
萬象城一樓一家跨境電商體驗店近日關店。該店去年底開業,面積500平方米左右,主營零食和日常生活用品。“我們是市區第一家門店,經驗不足,在供貨商、產品結構方面沒有處理好,導致營業狀況不好。而且,此前店內都是完稅商品,與市場需求有差距。”該店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就像一瓶果汁,顧客嘗鮮之后,熱情明顯消減,不覺得進口商品就好,有的說還不如國產貨。”有跨境電商經營者表示。多家經營者也坦承,近半年來,他們店的銷售額下降了近50%。
對于26歲的福州白領王小姐來說,海淘、代購與跨境電商體驗正是她消費升級后的選擇。王小姐體驗過福州各大商圈的跨境電商體驗店,她向記者分析:“從消費者角度來說,目前大部分跨境電商體驗店內的完稅產品同質化嚴重,集中在零食、日用品和母嬰產品,顧客選擇性較少,而護膚品、保健品等要通過線上平臺下單,不僅等待周期長,價格與大型海淘平臺或代購相比也沒什么優勢。”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于跨境電商商家而言,遭遇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同質化的市場環境下,不少商家打起了價格戰,陷入惡性循環,而部分小公司通過非正規渠道進貨,壓低價格,對正規商家造成沖擊;另一方面,供應鏈是“痛點”——采用海外直采的模式易造成商品囤積,且進貨周期長,無法及時契合消費熱點,而向國內代理商采購則成本更高,貨源不穩定,易出現斷貨。
此外,隨著京東、天貓等大型電商平臺上的跨境商品比例不斷提升,對本地商家也造成了一定沖擊。
“今年4月,稅費新政實行后,進口化妝品、母嬰產品的成本提升,許多消費者都棄‘實體店’而投‘代購’。”該業內人士說。
困境之下,如何突圍?有業內人士認為,跨境電商實體店扎堆開業,經歷魚龍混雜階段后,市場正進入洗牌時期,企業要瞄準消費者需求,建立采購體系,尋求商品種類、品質、服務、價格的平衡點,尋求差異化經營模式,而這對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更有優勢。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東二環泰禾廣場的一家跨境商品體驗店的保稅商品中引入了輕奢品牌的包袋,在福州尚屬首家,該店前不久在萬象城開了第二家門店。據工作人員介紹,企業與國外奧特萊斯合作,顧客可在線上下單,商品直郵到手中。“泰禾店在同樓層商鋪的營業額排名前三。”該工作人員說。
天虹跨境電商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前不久,世歐天虹跨境電商體驗店已經與天虹超市合并,未來在跨境商品部分會更重視顧客的現場購物體驗,完善線上平臺,探索新的經營方式。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