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案例,今年一名叫Mary的用戶在Facebook上發現了一個好得嚇人的優惠:售價150美元的一套健身DVD竟然只要50美元。結果買了才發現商標名字都拼錯了,而且包裝也和正品大不相同,所以買到的分明是假貨。
雨果網從外媒近日的報道中了解到,假貨一直是電商平臺的痛點,而現在Facebook、Instagram、微信等社交媒體上也是假貨橫行。這一問題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去年英國開展全國社交媒體打假活動,這些社交媒體已經取代了電商平臺,成為假貨的最大來源。
1月份,騰訊公司稱自2015年下半年推出投訴系統后,公司收到了17000次假貨舉報,封了7000多個微信賬號。
據了解,全球每年的假貨銷售額在2500-6000億美元之間,而且大多數是在中國制造,然后通過實體店或者網上平臺流入到各個國家。
根據咨詢師Ken Gamble的估計,現在超過一半的假貨賣家通過社交媒體出售商品,人數比3年前提高了10%。
去年為了提醒消費者警惕假貨,Ugg在Facebook上創建了反假貨頁面。據了解,曾有一位消費者打電話到UGG的總部,投訴稱在Facebook上買了Ugg鞋子,但是收到的鞋子味道超級重。Ugg提交了反饋后,頁面被Facebook關閉了。
但是品牌商表示,打擊社交媒體上的假貨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一時半會打壓下去后假貨商很快又冒出來了。
去年Facebook簡化了舉報假貨的過程,舉報后Facebook會在24小時內移除侵權內容。
社交媒體平臺受到假貨賣家的歡迎是因為平臺注冊沒有什么要求,而且也不需要刊登費。
根據獨立安全調查員Andrea Stroppa的一份報告顯示,2014年10月Facebook的180個奢侈品廣告中,有四分之一是假貨,這些假貨廣告不是鏈接到品牌的網站,而且發布廣告的是中國和俄羅斯的企業。
Facebook和Instagram稱他們很認真對待品牌的知識產權,正不斷加強打擊假貨的措施。
為了打擊社交媒體上的這些假貨,有公司專門設計了識別假貨的軟件,并且創建虛假人物滲透到Facebook的群組里。英國的貿易標準局也針對假貨問題創建了虛擬的社交媒體角色,利用這些角色從假貨商那里購買商品,從而一網打盡。(編譯/雨果網 張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