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說】今天上午我在北京拜訪了中國電商行業的泰斗式人物黃若先生。他是天貓的創始總經理,原當當網COO(首席運營官),現在是國內首家線上會員制進口超市“百恩百特購社”的創始人,還著有《我看電商》、《走出電商困局》等暢銷書。
我知道黃若,是因為他的書。最近公司的不少同事都在傳閱《我看電商》這本書。昨天晚上,助理很興奮地跟我說,她幫我約了黃若先生,明天終于可以見到這位傳說中的電商男神了。
和黃若先生交流了一個上午,并對他做了專訪,讓我受益匪淺、腦洞頓開。對于跨境進口電商的現狀、未來、模式等等問題,他有著非常獨特的見解和分析。
還讓我很意外的是,黃若先生也是福建人。我們兩位老鄉邊喝茶邊交流,“老翁茶館”專欄的第一次專訪就這樣很應景地進行著……
品類或將成為進口電商的下一個“洗牌點”
翁耀雄:進口電商近來大火,但有人說今年可能是洗牌的一年,就跨境進口電商平臺而言,你如何看待這點?
黃若:國內消費者生活水平及收入的提高,消費的升級,需求沒有很好的釋放去處,這是一切的源頭。就像水蓄了很多,它就滿了出來,得給它一個出口。國內整個零售端,甚至一定程度上,我們的生產端不具備滿足這個需求的能力,所以它只能尋找一個出口。
在所謂的跨境政策還未出來之前,更多的需求是到海外購買,通過在香港、澳門的朋友帶回來,或者非常有限的海淘,這只是條小縫,并不是大道。比如我們做的進口快消品,消費者想要進口米、醬油、牙膏、面粉、餅干,但這些東西我們不可能靠海淘。需求得不到滿足,需要新的釋放點,在這個大的背景下,跨境、保稅倉模式、進口電商等等各種各樣的渠道才應運而生。是因為需求產生了渠道,而不是因為有了渠道刺激了需求。
第二點,從去年年底,政府開始提“供給側改革”,這是要和進口跨境電商聯系在一起的。政府看到了這里面的斷層很厲害,消費者需要的中高端產品得不到滿足。最典型的例子,日本的馬桶蓋、德國的鍋。但另一方面,國內有大量的生產產品積壓,賣不出去,兩邊出現了失衡。國內絕大多數,尤其是傳統國有企業的生產能力還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那時候吃得飽不會餓死,穿得暖不會凍死,炒菜有個鍋用就行,至于這個鍋好不好,炒出來的菜好不好吃,不是它首要考慮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計劃經濟)都是如此。隨著過去二三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到要吃得好,從穿得暖到要穿得靚。需求提高,但供給還是以往的水平。
國內并不是說不具備生產能力,而是說不具備跟今天的消費者相匹配的,中高端的生產能力,包括工藝、流程、設計、品牌打造等等。這是大的背景,我覺得這樣的水位落差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仍然存在。從這樣大的環境來看,不管政策上有什么樣的調整、變化,需求都會一直很旺盛。
會不會出現進口跨境電商的洗牌?我覺得會。縱觀過去幾年,可以看出跨境電商有這幾個特點。第一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大平臺、靠流量,做螞蟻搬家的模式。比如京東、淘寶平臺,無論再怎么大,它們對商品端沒有太多的把控和介入。這就是所謂的良心生意。出了問題,國內的賣家還可以打電話給315投訴下,國外的賣家就沒辦法投訴他們了。第二個問題,過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商品類目(比如奶粉、尿布、輕奢)是不健康的。一個行業要走向良性發展的話,不可能只集中在一個點。換一句話講,提高一個人的生活水平是全面的,不可能說開著奔馳,吃著路邊攤,除非你真的喜歡路邊攤。很難想象消費者買很高端的進口奶粉或者德國的鍋,同時用著化學勾兌的醬油或醋,這是不平衡的。我覺得進口電商接下去的洗牌會開始在類目上,橫向上,相對均勻地發展。過去兩年其實是在尋找一個最大的突破口,而嬰兒奶粉正好成為這一突破口,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的奶粉有很多問題,大家不放心;其次,奶粉關系到寶寶的健康,父母愿意為此花錢;第三,奶粉是個重復購買的東西。
進口電商將由純粹便宜朝著多樣化驅動發展
翁耀雄:你覺得接下來具備什么樣特質的進口電商企業會發展得更好?
黃若:我比較看好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跨境B2C平臺,而不是C2C平臺。跨境C2C平臺會碰到當年淘寶、天貓碰到的問題,也就是對賣家沒有追溯。賣的產品好壞,真假沒有追溯。比如跨境B2C賣的是惠氏奶粉,至少是由惠氏批發商、品牌商來做。但我不看好C2C這種模式,海淘這種螞蟻搬家的模式,就跟中國當年做淘寶、美國當年做eBay一樣,起點低,來得容易。但無數次被證明,C2C模式是不可能持續。當年我做天貓的時候,所有人都反對做天貓。我說淘寶不可能是線上版的農貿市場,人的很多基本習性是延續的。后來被證明淘寶影響力不如天貓,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天貓嫁接的賣家是企業,有著很多基本的保障。我們今天看到的跨境是早期階段,今天跨境海淘相當于99年,00年的eBay,03年,05年的淘寶,只要買得到、買的便宜就行。早期的賣家還是比較重視自己的小生意的,假貨問題并不算突出,但生意的模式不能建立在賣家有沒有良心、良心夠不夠的基礎上,而應該建立在可信賴的銷售來源。所以我始終相信B2C會是更好的模式,并且是專注于跨境的B2C,而不是像京東、天貓這種什么都做的B2C。
從長久來看,我不太認為天貓和京東會有多大的做為。他們當然有很多優勢,支付系統,海量用戶,好的信息技術底層架構,但畢竟他們不可能做得專業。就像,這個世界有新浪和雨果網,從媒體的影響力來講,雨果可能沒有新浪大,但從跨境電商的媒體影響力上講,人們寧可看雨果網,這個世界需要比較垂直的東西。相對比較垂直的模式有可能進一步對供應鏈把控,對貨源優化,給消費者提供一個可持續性的購物去處。舉個例子,坦率點講,我個人更看好考拉。雖然它商品數量不多,但都是自己去采購,供應鏈就把握得更緊。跨境電商長尾效應不會很明顯,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他要尋找的國外產品要么是國內找不到的,要么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需要,而這恰恰是垂直B2C買賣模式的機會。
翁耀雄:最近一直在傳4月8號稅改,有很多種解讀,我看到了行業內形成了一種恐慌氣氛,很多企業對于未來,對于政策可能產生的變化難以把握。整個進口跨境電商行業都在等待,等待政策更明朗化。對于這一點你怎么看?
黃若:兩年前跨境電商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就說政府推出跨境政策是短期的。一方面,對正貿進來的產品設很多稅、很麻煩,避開關稅進來的(跨境的)又等于有綠燈。2014年,寧波正貿(一般進口,不含出口)200億,跨境額3億;2015年,正貿180億,跨境40億。此消彼長。從政府的角度,要算兩筆賬。首先不管怎么說,稅收減少了。其次監控風險存在,如何去避免。在我看來,現在要推出的政策將是一個比較平衡的政策。相關部門最會把握平衡,一開始讓一邊很開心,一邊很有意見,此后再平衡兩邊。你可以繼續做跨境,并且進口限值提高,但稅收(11.7%)也提高了。綜合算下來,跨境電商進口比正貿便宜30%,還有一點優勢就是某些商品只有通過跨境才能進來。
政府新政策對跨境電商的影響:首先,產品成本增加,和正貿的成本差價減小了,差價縮小的情況下,就要考評跨境電商從業者的用戶獲得、服務和銷售的能力。其次,更多的是其他的未被發掘的類目會通過跨境渠道進入中國。這個行業會從純粹因為便宜來驅動板塊到多樣化驅動發展。國外有很多優秀消費品國內消費者沒見過碰過,正貿渠道是進不來的,而通過跨境渠道可以。比如我們公司最近進的火焰酒。因此進口跨境將會橫向發展,向有趣的、國內沒有的方向去發掘。
轉型跨境電商:互聯網企業前期得利,傳統工貿后來居上
翁耀雄:中國進口電商近年來受到海內外不少行業人士的看好,但目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國外優秀的供應鏈資源引入中國。
黃若:我們都知道,中西生活方式其實存在一定的差異,咱們國內很多消費者更注重別人的眼光。在這種情況下,品牌效應和聚眾效應就被放大,就好比女人背個法國名牌包,男人戴個瑞士表就是成功的標配一樣。但當你到了美國和澳洲,你就知道其實成功與穿戴并沒有多大的關系。其實海外對于我們這種做法是挺不能理解,甚至排斥的。本來他們的一個品牌一年可能有幾個億的銷售額,中國人一到那邊大量采購,以至于中國人的消費占了他們企業50%的產量,最后導致價格上漲,當地人也跟著買不起,包括奶粉事件也是同個道理。
我個人認為,跨境電商,或者說中國對海外商品的需求,不管是以掃街還是其他的方式,他們基本都是尋找當地一些大的或者主要的品牌,大品牌在中國有市場投入,在國際上有較大的曝光率,運回國內比較能讓消費者接受。但大品牌也有一定的問題,比如大眾化生產和產品相對比較雷同。當然,國內也有部分人在尋找接受小眾化的產品,其實國外這種小眾化品牌很多,但如果把它們運回國內又不好銷售,只能選擇特定的小眾市場。比如我之前做過一款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的櫻桃,這種櫻桃的產能很低,只能按公斤計算,價格比美國加州的要高出三倍,你覺得消費者能接受嗎?一邊是量多便宜,一邊是物以稀為貴,如果不先去嘗試,你根本不知道哪個比較好。但這種再往市場介紹時,接受度往往并不高。
那這類產品真的就沒有市場了嗎?也不一定,這個過程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的成熟,一是需要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為自己消費,不盲目跟風,愿意購買小眾化產品。二是配套的供應鏈能夠滿足這方面的需求。
翁耀雄:跨境電商大熱,帶動不少傳統企業比如房地產和工廠轉型。你覺得這種現象對行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他們能做好跨境電商嗎?
黃若:我覺得,跨境電商基本上是兩個板塊構成。一個是用戶端流量獲得,另一個就是供應鏈端的商品的組織、挑選、定價、運輸、包裝等等。它們各有各的好處,在用戶獲取方面,互聯網公司具有先天優勢,他們更能夠獲接觸用戶。但是如果從供應鏈端來看傳統企業的資源積淀,這就要比互聯網企業有優勢。
有人說電子商務以“電子”為主,也有人說是以“商務”為主。我個人認為都不對,既不能把電子作為形容詞,說是電子化的商務,也不能像馬云說的商務是一個形容詞,是商務化的電子。我個人理解來看,電子商務是一個雙名詞。就好像當初做雨果網要有兩個東西,既要獲得流量,同時要懂得怎么樣去產生好的內容,你獲得流量沒有好的內容,有好的內容沒有流量都是不行的。同樣的道理,傳統企業和所有的互聯網企業各自的強項是不一樣的,具體會表現出來。在早期階段,互聯網企業一定會走得比較快,因為他更懂得去獲得流量獲得用戶。但是在后期,我相信傳統企業會做得更強,因為消費者來找你還是要購買東西,單單依靠流量是不夠的。
進口電商三分格局,幾家獨大通吃天下不存在
翁耀雄:你如何看進口電商在接下來兩三年內的發展趨勢,會形成怎樣的格局?
黃若:我個人認為,從長線來看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一塊是傳統電商,如天貓、亞馬遜、京東利用本身巨大的流量占有一塊領地,他們總體銷量會占到整體格局的30%到40%,但是對他們企業本身來講,提升可能只有1%到0.5%;第二個板塊也是我本人十分樂于看見的專門做跨境電商的B2C平臺,就如同在傳統產業中出現雨果網這種新媒體,我相信這種企業一定會出現。目前有幾家企業在做,但是還沒有做得那么出眾;第三個板塊就是小型且聚焦在某一個小版塊上的企業。但我覺得和做國內電商不一樣的是,幾個大平臺會吃掉所有市場,也就是贏家通吃的情況,這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因為上游太分散,供應鏈這一段沒有一家平臺是具有把控上游的能力。雖然天貓淘寶能打通國內的供應鏈,但海外供應端有上百個國家,是不可能完全打通的。我有個朋友專門賣格魯吉亞的葡萄酒,雖然市場很小,但是中國有5-8萬的消費者感興趣。我經常說,中國市場“分母”太大,所以只要有小小的分子都有機會,畢竟中國有6億網民。
翁耀雄:最后我們想了解一下特購社的一個定位。
黃若:特購社就目前來說應該是一個“非主流”的網站。所謂的“非主流”就是說我們不太會去湊熱鬧,不太會去做市場投放、做廣告,不會去追求熱點產品。
我們的定位就三個關鍵詞:會員制、進口、超市。第一是會員制模式來保證服務,定位服務于追求品質生活的中產階級家庭的人;第二是我們只做進口,基本上都是貿易進口:第三是超市,我們只做快消品。從這里折射出一個信息——中國消費者消費升級和老外不一樣,老外的消費升級是由內而外,中國的消費升級是由外而內,這無關好壞但一定會回到內。中國消費者的升級會讓別人知道,買LV買奔馳讓別人知道我很有錢,這是第一階段。第二個階段在意的是是否好用。進入第三階段,會在意吃的是否健康、優質,消費升級之后最終還是會在意健康。我們希望滿足追求“吃的健康”的消費需求。舉個例子,20年前大家都在喝雀巢的速溶咖啡,現在大家開始追求現磨咖啡。一樣是咖啡,但是確實在追求品質上有所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