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說】雖然是搞媒體的,老翁我已經多年沒有提筆寫字。最近在思考雨果網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感覺同樣的內容發布在網站及微信公眾號上,有點對不起看官。所以,從今天開始,我決定利用晚上的時間“懸梁刺股”、“抓心撓肝”,把平時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東西寫出來,分享給奮戰在跨境電商前線的朋友們,以報答大家對雨果網的厚愛。
我寫的這些東西,只發布在雨果網微信公眾號上,爭取每天一篇。欄目名稱之所以叫“老翁茶館”,主要是因為老翁我愛喝茶,喜歡喝茶時跟朋友瞎聊亂扯,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喜歡的點個贊,打個賞,不喜歡的扔個石頭、砸個雞蛋……
最近兩會,跨境電商很受關注。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及“支持企業建設一批出口產品‘海外倉’”。我也在許多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中看到對跨境出口電商企業建設海外倉各種補貼措施。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什么這么力挺“海外倉”?這樣的信號,對跨境電商企業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呢?
對于這些問題,老翁我是這么看的:
頻繁的政策信號發出,正是希望引導有能力的跨境出口電商企業轉型,因為出口電商的時代要變了。
為什么說“時代要變了”呢?大家不妨回顧下這幾年出口電商的發展過程。行業發展早期,是一批海歸為主的創業者,以獨立站、ebay平臺為主,悶聲發大財。他們利用相對廉價的流量成本,利用中國制造的低價優勢,拼命賣貨,成了互聯網上的“倒爺”。
隨后,速賣通、亞馬遜、wish等平臺崛起,大量的個人賣家、中小企業賣家涌入,賣貨的人變得越來越多,流量變得越來越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那些早期發展起來的賣家SKU數量猛增,盈利水平下降,成了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很多后來者則拼命跟風,什么貨好賣就賣什么,行業利潤迅速下降。這就是目前的出口電商行業現狀。實際上,盡管跨境出口電商表面上看起來很火,但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很多企業已經活得不輕松,無論是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兵”,還是一些初來乍到的“小鮮肉”。他們都知道,這種粗放式賣貨的時代已經不會太長久了。
如果說這種“粗放式”的賣貨階段是出口電商的1.0時代,那么2.0時代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我覺得,2.0時代至少應該有三個重要的關鍵詞:供應鏈、品牌及本土化。
今天我不想多說供應鏈和品牌(希望以后有機會再侃侃),主要想說說本土化。出口電商市場在外,本土化可以說勢在必行。但是本土化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本土化的客戶服務、本土化的營銷等等,這些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有一定實力和資源的企業才能做到。不過,本土化的物流卻是相對容易做到的,使用“海外倉”就是本土化物流的一個簡單方法,因為使用海外倉之后,你能提高物流時效,解決退換貨等問題,讓客戶的體驗更好。
所以,我認為,國家及地方政府不斷出臺支持企業建“海外倉”的政策,實際上就是在鼓勵出口電商企業能逐漸摒棄粗放式的賣貨模式,逐步向出口電商的2.0時代轉型,其中就包含提升物流的本土化服務。
然而,我個人認為,政策層面上對“海外倉”扶持還是有些問題的,因為我發現有不少政策都是寫著支持企業“建設”海外倉。建設與使用,事實上有巨大的區別。“建設”對于這個行業的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太難了!因為以“屌絲”為主的出口電商企業很少人有這個實力,有能力自建海外倉的賣家,目前在行業內用手指頭都能數出來。所以,我覺得相關部門應該鼓勵企業使用海外倉,讓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去國外建海外倉,然后對企業使用海外倉進行支持與補貼,這樣的扶持政策才更容易落地,才更容易讓企業真正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