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上輕紡城報道,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口逐漸回暖,讓中國外貿企業看到了一絲曙光。
溫州一家小型生產機電配套產品企業負責人馬國光既沒有感到絕望,也沒覺得今年情況會有更大的轉機。馬國光的工廠生產機電產品上配套的閥門,去年接了800多萬元的訂單,今年的訂單現在也來了2批。訂單增加主要是源于中東地區的訂單,歐盟和美國的訂單事實上在下滑。馬國光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訂單數量確實在增加,但利潤下滑了近20%,主要是成本上漲所致。
盡管利潤下滑,眾多中小企業并未完全“死去”。據阿里巴巴一達通外貿服務平臺對1萬多家中小進出口企業中固定抽樣4000家進行的2012年全年連續跟蹤和監測,去年我國中小企業外貿進出口總額與訂單數仍呈現較快增長趨勢。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信保累計服務支持小微企業2.1萬家,是上年的2.9倍。這也從側面印證中小出口企業數量實際是在增長的。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介紹,去年中國汽車出口突破百萬輛,達到105.6萬輛,同比增長29.7%。為了鞏固這一成績,商務部機電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商務部還將搭建有助于出口的平臺,請出口所在國的專家來中國為中國企業上課,幫助中國企業了解當地的法律。
相比較于機電、汽車等相關產品的出口,同樣在溫州,其他行業的出口卻沒那么樂觀。鞋、服裝等溫州傳統出口強勢產品,去年一直難有明顯起色:出口鞋靴64.6億美元,同比減少1.4%;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18.6億美元,同比減少11.2%。
在義烏服裝鞋帽出口方面,義烏小商品國際商貿城的一位店主在新年來臨之際,仍在忙著清理去年圣誕節剩下來的庫存。“大概還有200多萬元的庫存吧,市場馬上就要關門休假了,得趕緊處理出去。”該店主說。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曾認為,就其所接觸到的義烏、溫州企業而言,去年外貿企業訂單整體上有所減少,四季度企業經營狀況非但沒有改善,所遇到的困難相比往年而言更為嚴重。
阿里巴巴一達通外貿服務平臺監測顯示,2012年月度中小企業外貿景氣指數總體呈現小幅下降趨勢,顯示中小出口企業盈利壓力較大。中國信保在出口信用保險方面,客戶也主要來自于汽車、紡織品、農產品、機電設備行業。其他行業相對較少。
交通銀行分析師陳鵠飛告訴記者,機電等產品出口有所增長,比較穩定。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較去年下降約9.2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增速放緩,主要原因是國內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出現加工貿易轉移到東南亞等國家。整體來看,加工貿易占比下降有利于外貿結構的改善。
中國信保有關負責人預計,在出口信用方面,家具紡織服裝行業和化學制品行業可能會有所下降。這也折射出這兩個行業出口形勢并不樂觀。馬國光告訴記者:“我的一個表弟,原來是做服裝出口的,在2010年去湖南開了分廠,去年,徹底把溫州的服裝廠關掉了。那邊的成本確實要更低一些,據我表弟講,僅人力成本就能下降20%左右。湖南交通現在也很便利,可以直接將產品通過高速公路運達廣州出關。”
轉移到河南的一家貿易公司目前的出口額已經接近2000萬美元,而2011年,該公司的出口額僅為不到150萬美元。“從廣東搬到河南之后,當地政府很支持,幫著介紹客戶,同時給予貸款扶持,目前已經貸款2000多萬元,使我們的資金鏈變得寬松。”該公司副總周先生說。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后,不少外貿企業選擇了產業轉移,并將產業轉移至中西部地區。
陳鵠飛告訴記者,從國內出口區域格局看,中西部地區出口明顯加快,產業梯度轉移效應初顯成效。去年,廣東、江蘇等東部7省市整體外貿增速基本保持穩定,進出口總值合計占我對外貿易總值的79.9%。但從區域出口貿易增速看,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速遠高于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目前,中西部一些省份外貿增長速度非常快,像重慶、四川、河南、廣西、江西等省份外貿增長速度都超過了40%,這說明沿海地區向內陸的產業轉移以及內陸的對外開放和出口競爭力正在增強。
交通銀行預計,今年中國對東盟、金磚國家和其他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增速也將普遍回暖,今年中國出口增長可能將達到8.5%左右。不過,亦有專家對此表示謹慎的樂觀。
在日前召開的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年會上,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告訴記者:“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回是真的要轉了!”保育鈞說,轉變增長方式喊了多年一直轉不過來,原因在于過去的模式還有市場。不過,眼下情況正在逆轉,過去依賴的出口和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都正在呈現負效應。以出口為例,保育鈞指出,過去每年超過20%的增速,最近幾年連10%的增速都達不到。在這種形勢下,一方面外貿企業要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主動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外貿企業還可以調整方向,向巨大的內需市場掘金。
另據生意社近日報道,“2013年紡織行業尤其是紡織出口仍然非常困難。”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今天表示,由于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國內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以及國內棉花價格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棉紡產業鏈的競爭力。2012年紡織服裝出口僅同比增長3.3%,是繼2009年出口負增長之后的最低水平,也遠遠低于全國出口7.9%的水平。
首先是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前11個月美國和歐盟紡織服裝進口總額同比分別下降0.9%和5%,造成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在歐美日國內經濟下滑導致進口下降的大環境下,由于我國這幾年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出現一些成衣訂單流失。據統計,2010—2011年,我國勞動力價格每年上漲20%,2012年大致上漲了10%—15%,目前的勞動力價格還在持續上漲。”高勇說,這就造成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內外棉價持續拉大。目前進口棉花加關稅之后是每噸1.3萬元,而國內國儲棉放儲價是每噸1.9萬元,收儲價每噸2萬元,與國際市場的差價大致為6千元,即國內棉價比國際市場高出約45%,嚴重影響了棉紡產業鏈的競爭力,去年前11個月我國棉紗出口額同比下降8.9%,進口額卻大幅增長56.1%,說明去年紡織廠少用國內棉花不低于200萬噸。受國內外棉花差價過大及生產成本提升等因素影響,2012年我國紡織行業所占國際市場份額略有下降,前11個月在歐盟和日本進口市場中所占比重雖仍保持73.2%和40.1%的高位,但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了1.8和1.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