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類目
逐漸成為跨境電商的新增長點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監測數據表示,2014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到260億元,比2013年的130億元整整增長了1倍。2015年上半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就達到了320億元,預計全年交易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其年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電商行業平均增速,勢頭非常強勁。
生鮮電商的增長速度如此可觀,讓各大跨境電商紛紛把生鮮類目作為新增長點。京東生鮮、天貓喵鮮生、洋碼頭、亞馬遜等,都不約而同地在生鮮類目市場加大了拓展力度,以圖在未來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海外直采
是跨境生鮮電商發展的必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跨境生鮮業務做好,在沒有合適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情況下,電商企業都只能加快自有倉儲物流體系的建設。為了降低經營風險、保證產品品質,提高用戶的購物體驗,未來推行原產地直供是跨境電商發展生鮮業務的必然。事實上,生鮮電商在國內已經把原產地直供模式玩得爐火純青,京東陽澄湖大閘蟹第一撈、獨家銷售查干湖魚等,都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但跨境生商由于涉及到國際合作,“直采”對電商平臺或商家的考驗較大,要求企業具有強大的銷售能力和經營實力。前面提到過,由于多數跨境電商是平臺屬性,平臺并不參與經營,經營商家眾多且處于分散狀態,而那些垂直電商平臺實力尚不夠雄厚,在海外產地直采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難長期化、全品類地實行下去。它們更多的是從托盤商手中采購,有些商家和平臺甚至直接從新發地、京深等農貿市場進貨,顯然這樣對渠道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難以應對風險,產品質量也無法保障。
真正有能力長期實行海外直采的跨境電商企業,還得看京東、亞馬遜等有冷鏈倉儲物流體系、有實力的直營平臺。
跨境生鮮
大起底:同是直采 “道”卻不同
盡管全球性產地直采的難度很大,但“全球采買”、“源產地篩選”這些口號,在不少生鮮電商的網站宣傳頁面中隨處可見。
據新京報報道,一些生鮮電商平臺對進口海鮮和肉制品等商品,大多強調由采購團隊從美國、澳大利亞等海外市場采買,有的還在官網顯著位置標榜其貨源“丹麥進口”、“挪威進口”的純正身份。記者調查中發現,一些標榜全球采購的生鮮電商,甚至連最基本的進口資質都不具備。某垂直電商網站標榜純正“血統”的進口貨源,但記者在國家相關機構查詢發現,其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進出口工商經營范圍、海關編碼等關鍵資質缺失。
此外不少電商平臺的貨源模式已形成固定范式:委托國內工廠代加工,再貼牌加標出售,甚至直接委托批發市場的檔口批發商加工。業內人士認為,這種代委托加工模式甚至將生產信息等標簽全部交由對方定制,貨源品質無疑是個巨大考驗,存在著嚴重隱患。
跨境保稅
生鮮自營倉提供跨境生鮮新方案
京東則提供了另一個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1月11日,京東與易江南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在廣州市白云機場跨境保稅區正式開啟國內首家跨境保稅生鮮自營倉,為用戶提供更優化的服務流程。
不難看出,京東這種創造性做法,與其一貫的自有物流策略相吻合,也使得海外直采做到了快捷、安全、高效,是真正意義上的跨境生鮮產品“直采”,突顯了京東物流體系和供應鏈管理上的優勢。據悉,未來京東將在國內布局多個跨境保稅生鮮自營倉,進一步豐富跨境生鮮品類,逐漸實現采全球、賣全球的目標。
由于跨境電商環節的特殊性,未來不排除其他跨境電商也效仿京東的做法,在保稅區內自建生鏈物流倉庫,從而成為跨境電商業務競爭的新方式。這種在業務形態上的新競爭,將促進各個跨境電商把注意力真正放到產品品質和流程優化上來,從而提升用戶體驗,對消費者權益保障和行業發展而言都是利好。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