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跨境電商銷售額同比分別下滑5%和31%,而同期加拿大本土電商平臺銷售額卻逆勢增長6%。這一反差不僅反映了關稅政策的直接影響,更揭示了區域供應鏈重構的重要趨勢——本土化供應正成為抵御貿易風險的關鍵優勢。
關稅不確定性重創跨境銷售,本土供應鏈穩定性受青睞
Signifyd報告指出,盡管美國一度暫停部分關稅措施,但政策反復導致商家難以制定長期計劃。這種不確定性顯著抑制了跨境消費,尤其是在電子產品(-8%)和日用品(-6%)等敏感品類。與此同時,加拿大本土電商的穩定增長(Q1 +1%)表明,消費者正轉向更可靠的本地供應渠道,以避免潛在的關稅波動和物流延誤。
這種趨勢在歐洲市場同樣明顯,美國對歐盟和英國的在線銷售下降12%,而歐洲本土電商平臺持續受益。分析認為,在通脹和利率高企的環境下,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價格穩定、交付快捷的本土商品,而非可能因關稅調整而突然漲價的跨境商品。
近岸化與本土化:供應鏈調整成破局關鍵
面對關稅壓力,零售商正加速調整供應鏈策略,以增強抗風險能力:
近岸制造轉移:部分美國企業將產能向墨西哥轉移,以利用USMCA(美墨加協定)的關稅優惠,縮短物流時間。
本土庫存前置:一些跨境賣家開始在加拿大設立倉儲,實現“本土化”交付,規避關稅影響并提升配送效率。
區域化采購替代: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家加大本地供應商合作,減少對美國貨源的依賴,確保供應鏈穩定。
動態定價策略:利用AI實時調整跨境商品價格,以消化可能的關稅成本波動,維持競爭力。
未來趨勢:區域電商生態或將重新洗牌
短期內,若美國關稅政策持續波動,北美電商市場可能進一步分化:
跨境業務萎縮:高關稅品類(如電子產品、服裝)的跨境銷售或持續下滑,而本土電商份額繼續提升。
區域供應鏈強化:墨西哥可能成為美國電商企業的制造和物流樞紐,加拿大本土品牌則借機擴大市場份額。
消費者習慣固化:若關稅長期存在,買家對本土電商的偏好可能形成慣性,進一步擠壓跨境中小賣家。
(來源:汽配跨境掃地僧)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