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短短兩個月的“平靜期”之后,美國的關稅大棒又揮了下來,真是一點都不讓人喘口氣。
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白宮連發兩個重磅行政命令:
第一刀:從4月5日起,對所有貿易伙伴的所有進口商品征收“對等關稅”,其中——對中國商品征稅34%。
第二刀:從5月2日起,取消800美元以下商品的小額免稅政策(也就是我們熟悉的T86清關),重點打擊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產品。
可能你看到“對等關稅”還一頭霧水?別急,小誠給你舉個例子,一看你就懂,也一懂就覺得離譜。
比如,美國對印尼有17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而印尼一年出口到美國的總額是280億美元。
于是美國直接套了個小學水平的公式:貿易逆差÷出口額 = 模擬“對等關稅率”,也就是:179 ÷ 280 = 64%。
美國的邏輯是:你讓我虧了這么多,那我也要收你64%的稅,扯平!
問題是——這壓根不考慮印尼實際的稅率是多少,也不看非關稅壁壘、匯率政策這些真正重要的貿易因素,簡直就像個“拍腦袋大轉盤”。
本質上,這就是一個“政治敘事制造機”——讓人覺得,美國是在為自己討公道,但你仔細一看,全是自說自話的邏輯。
不過不管你覺得這事多離譜,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跨境電商的游戲規則,要變天了。
有人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關稅高了就漲價唄,看誰能扛得住;也有人開始慌了,擔心這下連“轉口貿易”這條出路都被堵死了。
說到底,面對美國越來越緊的政策圍堵,跨境賣家要的可不僅僅是應變,更要有備戰的思維了,想知道如何做的就跟小誠一起看下去吧~
一、全球市場全線震蕩
二、中國出口壓力山大
三、外貿人還有哪些出路?
四、出海企業調整方向建議
特朗普一紙行政令,自詡“Liberation Day”(解放日),但市場的反應卻是一夜崩盤,簡直成了“回到解放前的一天”。
亞洲股市集體跳水,道指期貨一度狂瀉超1000點;黃金猛漲創下新高,Apple、Nike、Amazon等美股巨頭盤后紛紛跳水超6%。
更別提汽車行業,預計將直接影響超過4600億美元的進出口交易,沖擊力不小。
圖丨百度股市通
并且關稅波及商品范圍也非常廣:服裝、電子、食品、五金、塑料制品……幾乎無一幸免。
那被重點關照的國家有哪些?來看這份“關稅排行榜”:
甚至連南極附近的“赫德島與麥克唐納群島”這種幾乎沒人住的地方都被征稅了……但俄羅斯卻赫然不在名單上。
理由也挺戲劇性:“已經被制裁,貿易額縮水至35億美元,不設新關稅也沒差。”
而這一輪最大“受災戶”,毫無疑問是這三類群體:
1??依賴 Shein、Temu 等平臺的中國商家
2??做獨立站、亞馬遜、eBay 的中小跨境賣家
3??靠阿里巴巴、1688 出口的傳統外貿人
一句話總結:過去那個“靠中國制造+免稅”就能賺錢的時代,真的要說再見了。
1??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
100%關稅直接“封喉”。
美國對華電動汽車關稅從25%升至100%,動力電池關稅達48.4%(疊加301條款), 直接阻斷比亞迪、寧德時代進入美國市場。
2??光伏與儲能系統:
50%關稅下,萬億產業被迫“自斷一臂” 太陽能電池關稅從25%升至50%,儲能系統綜合稅率達48.4%,
2025年中國對美光伏組件出口份額已不足3%。
3??紡織服裝與輕工制造:
東南亞工廠將被迫掀起“關停潮” 。
美國對越南鞋類如果征收46%的對等關稅(原來7.5%),將導致中國通過越南轉口的紡織服裝成本上升超過45%。
無論在國內,還是在東南亞的工廠,對美出口都可能無利可圖,這可能直接導致東南亞關廠潮,并可能引發中國紡織業失業率大幅上升。
這次中國被加稅34%,表面雖然看上去不算最慘(柬埔寨都快50%了),但問題是:這是“又一次”加稅。
簡單復習下過去這幾年美對華的加稅歷史:
第一次:特朗普在任期間,加了25%
第二次:2025年2月,又加了10%,累計35%
第三次:2025年3月,再加10%,累計45%
現在:再來一刀34%
問題來了——這個34%,到底是替代原有的稅率,還是疊加在之前的基礎上?
我們來分析三種可能:
可能1??:34%取代45%,稅率變低?
這當然是中國最希望的情況,等于“減負”了。但現實不太可能這么溫柔,基本可以排除。
可能2??:34%取代最近加的20%
總計變為25%+34% = 59%
這跟特朗普之前喊的“對中國征收60%關稅”差不多,聽起來合理,但同樣有點牽強。
可能3??:34%是疊加的
變成25%+10%+10%+34% = 79%!
雖然聽著很嚇人,但這可能反而是最靠譜的劇本,因為它最符合美國“政治敘事”的節奏:狠狠打一拳,給選民看“我們出手了”。
換句話說,不論是59%,還是79%,對中國出口商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這也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中美貿易,正在加速脫鉤。
面對這場“全球關稅風暴”,不少中國外貿人早已布局東南亞,希望分散風險。但這次美國對東南亞的“照顧”也很“周到”,
這直接堵上了“中國制造換皮去東南亞”的路子。
但注意到沒有?這次美國唯獨沒動加拿大和墨西哥。
為什么?因為這兩個國家跟美國簽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USMCA),本身就是零關稅,所以沒必要打“對等”的牌。
也就是說:已經在墨西哥、加拿大落地的中國企業,這波可以偷著樂了。
那沒去北美的怎么辦?也不是完全沒出路,還有兩個方向可以考慮:
例如以下幾個國家,目前稅率維持在10%左右,適合外貿布局:
新加坡、巴西、阿聯酋(迪拜)
怎么做到?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注冊一家美國公司,讓產品“美國制造”起來。
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在美國注冊公司(可找我司代辦)
2??將配件或半成品發往美國本地倉
3??當地進行組裝、貼標、包裝,搖身一變“Made in USA”
4??從美國本地倉發貨,物流快、清關穩、平臺更友好、客戶更信任
就這樣你就不再是“中國賣家”,而是美國本土品牌。這不僅能規避高關稅,還能提升品牌溢價,何樂不為?
具體還想知道怎么注冊美國公司的可以點擊往期《美國公司注冊50個州如何選擇?全網最全保姆級攻略!》了解。
出海企業可將部分供應鏈轉移至低關稅地區,如東南亞、拉美等, 以規避高額關稅。
但轉移時需綜合評估當地制造效率、技能水平、基礎設施等,像 之前部分企業轉移至東南亞后,受限于當地制造能力,仍保留中國生產基地,所以要權衡利弊。
在目標市場或低關稅地區投資設廠、并購當地企業。比如汽車企業可在墨西哥設廠,利用其與美國的貿易協定優勢,降低成本。
不再過度依賴單一地區供應商,分散采購來源,降低因某地區關稅增加帶來的成本上升風險,同時增強議價能力。
降低對美國等加征關稅市場依賴,積極開拓其他海外市場,如“一 帶一路”共建國家、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例如新能源車企蔚來布局中東、北非市場。
可通過參加當地展會、與本土企業合作等方式打開銷路。
這場關稅戰,不只是政策調整,更像是一場全球“洗牌”。留給外貿人的時間不多了,不是卷價格,而是卷生存。
如果你想了解怎么注冊美國公司、搭建美國本地倉、注冊海外公司等實操步驟,可以隨時找小誠咨詢。
(來源:(文章來源:公眾號:企誠境外商務通))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