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全球消費者為地球日刷屏時,東南亞的環保消費浪潮早已席卷市場。菲律賓的海岸線清潔運動、越南的生產者責任制、新加坡的綠色科技展廳……這些場景背后,藏著一條清晰的邏輯:環保需求正在從“理念倡導”轉向“消費剛需”。對跨境商家而言,這不僅是擁抱可持續未來的契機,更是撬動東南亞增量市場的關鍵杠桿。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菲律賓:海洋塑料危機下的生存擔憂
馬尼拉灣的塑料垃圾帶、長灘島的海龜誤食塑料視頻,讓菲律賓人對塑料污染有了切膚之痛。政府禁塑令落地后,超市貨架上的可降解包裝、環保袋成為搶手貨,連街頭小吃攤都開始用甘蔗渣餐盒裝芒果干。消費者用行動投票:他們要的不是“環保溢價”,而是“生存必需”。
·越南:年輕社群的“零廢棄”身份認同
河內的咖啡館里,自帶水杯的顧客能享受折扣;胡志明市的周末市集上,重復使用餐具套裝的年輕人被視作“潮流先鋒”。這場由社交媒體驅動的零廢棄運動,讓環保成為年輕一代的社交貨幣。他們渴望通過消費選擇,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
·新加坡:精英階層的“碳足跡”量化游戲
新加坡高收入家庭對環保產品的要求近乎苛刻:必須附帶碳足跡標簽、通過國際認證。他們追求的不僅是環保結果,更是決策過程的“可量化”——每一筆消費都要經得起數據審視。
·馬來西亞:穆斯林社群的“雙重信仰”消費
馬來西亞的穆斯林消費者面臨雙重選擇壓力:既要符合宗教習慣(如天然成分、無酒精),又要踐行環保理念。市場上開始出現清真認證+環保認證的家居清潔品,用再生材料制成的禮拜毯,這類產品成功將信仰實踐與環保主張融為一體。
·泰國:旅游業復蘇的“綠色旅行”剛需
隨著泰國海島游恢復,酒店開始提供可降解洗漱用品;便利店推出旅行裝環保杯,方便游客攜帶。游客們發現,攜帶硅膠折疊瓶、購買再生材料制成的旅行紀念品,不僅是環保選擇,更是“負責任旅行者”的身份象征。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基于各國痛點,五類環保產品正迎來爆發式增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環保消費的爆發,背后是文化共鳴、場景滲透、信任構建的三重驅動。
-文化共鳴策略:讓環保成為“身份象征”
綁定文化符號:將產品與東南亞文化深度綁定。例如,用泰式手繪圖案裝飾可降解包裝,讓菲律賓漁民參與環保產品拍攝,強化“本土解決方案”認知。
-場景化內容營銷:讓消費者“看見未來生活”
5秒抓住痛點:短視頻前5秒展示“塑料垃圾堆積vs可降解產品入海分解”對比畫面,觸發情緒共鳴。
場景解決方案:針對職場人推出“零廢棄通勤包”,包含折疊餐具+硅膠杯+便攜收納盒;為海島游客設計“綠色旅行套裝”,含防曬服+再生背包+太陽能充電器。
數據可視化信任:用15秒動畫展示“使用竹牙刷1年=減少20個塑料瓶”的碳足跡對比,讓環保價值“看得見”。
-流量生態整合:平臺工具×算法紅利
標簽疊加策略:#無塑生活#+#地球日#,多標簽組合覆蓋泛人群與精準用戶。
直播場景革命:在工廠直播可降解材料分解實驗,在沙灘直播海洋垃圾清理過程,用真實場景贏得消費者信賴。
內容推廣加持:優先測試“7天零廢棄挑戰”等相關互動玩法。
-信任構建機制:讓“環保承諾”可驗證
認證標簽可視化:在商品頁添加“海洋友好認證”“碳足跡標簽”,新加坡消費者尤其關注國際認證機構背書。
用戶評價故事化:鼓勵買家曬出“重復使用100天的餐盒”“用硅膠瓶替代500個一次性杯”的故事,讓UGC成為最佳信任背書。
-社群運營與口碑裂變
本地化KOL矩陣:與各國環保博主合作“產品測評+清潔挑戰”,菲律賓博主帶動海藻包裝膜爆賣2萬單。
訂閱制復購模型:推出“每月環保盲盒”,含新品試用+碳積分獎勵,鎖定長期用戶。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地球日不是營銷的終點,而是東南亞環保消費的起點。當消費者用錢包投票時,能提供真實價值+文化共鳴+平臺賦能的商家,將在這一波浪潮中率先突圍。環保不是成本,而是通往未來市場的“綠色通行證”。
如果您也對東南亞跨境電商感興趣的話,不妨考慮一下TikTok Shop東南亞市場喲~
圖片來源:雨果跨境
(來源:靠海的跨境小哥Allen)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雨果跨境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