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去美國探訪朋友,剛進他家后院我就愣住了,整片空地只為了放一個烤爐。
那天,他花了整整8小時,給我們烤一塊煙熏牛排。
在一塊肉上耗費這么多的空間、時間、金錢,既是歐美飲食文化,也是遍地黃金的生意機會。
如 GoodsFox 全球品牌榜上,有一個專做牛排溫度計的品牌 MEATER,在歐美年銷2億美金,折合14億民幣,超過絕大多數本土知名消費品牌。
是的,不需要累死累活地全域種草收割、多元化產品矩陣、打通擊穿心智壁壘……
一根針,14億: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MEATER 單價139美金(1005元),約是國內淘寶“牛排溫度計”平均售價40元的20多倍。
你可以看不起“白人飯”,可以對白人做飯時,買一堆溫度計、食物秤、定時器的行為評價一句“差生文具多”,然而做生意不要和錢過不去,對嗎?
五分熟(Medium)牛排內部溫度要控制在 63℃,給出你的解決方案,然后把錢拿走,這就是生意。
別再執著于內卷和價格戰了。據我們長期拜訪出海企業的經驗來看,那些活得久、賺得多的,往往是溢價能力強的品牌,即高客單×高利潤率。
本文將聊聊:如何在全球創造溢價?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你沉迷過某事么?
每個群體,甚至每個人,都有愿意花大量時間、精力、金錢的特定場景。
當人沉迷其中,許多東西就會“不夠好”,此時便是品牌商家的機會。
我們總結了高溢價機會的3個特征:
1. 為了某事,需要升級
白領會買人體工學椅,電競玩家會買電競椅,而熱衷于戶外露營的老外,需要什么椅?
輕巧、便攜的折疊椅,對嗎?
請記住那三個字,“不夠好”。
人們在家里和辦公室里的便攜椅,是什么用途?是在座椅上工作累了,想找個能躺平一點的椅子,因此其高度普遍偏矮,靠背偏平。
而戶外露營,雖然也追求便攜和“躺平”,但往往是三五好友,閑聊、聚餐、釣魚,一直坐很矮的話,蹲就容易麻了。
尤其老外缺乏經年累月的亞洲蹲特訓。
因此,專注露營椅的 Helinox 就經歷了一次升級:
早期宣傳語是“背著就能走”,強調便攜。
如今是“座椅提高30%,更容易坐下并保持舒適”,一語驚醒腿麻老外,突出 Helinox 和家居便攜椅的差異,為露營而生。
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升級一下靠背,售價立馬從 $179.99 (約 ¥1300)漲到 $229.99(約 ¥1664),同等價格能買 100 多張廣東省凳請全村人吃飯。
2. 因為技術,變得可行
當邁克坐在橡皮艇上穿梭激流,他多想能記錄這一切,并發在 TikTok 上吸引小姐姐,然而比礁石更麻煩的,是手持相機只能拍成糊糊臉。
邁克買了云臺,但該云臺是為專業影視拍攝服務的,只能拍橫屏,不適合 TikTok,還不那么便攜,要是掉水里就虧大了。
太痛了,他甚至試過買只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雞擁有非常靈敏的前庭系統用于平衡,確保雞頭空間恒定,而其成本只需V我50。
然而,便宜就好嗎?
話說回來,你不能總帶著雞去蹦極、沖浪、街拍,你已經花了上萬美元去滑雪了,還在乎V我50塊嗎?不,你愿意再花點錢,讓整個記錄過程更簡單。
這就是高溢價產品存在的理由。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傳統手持云臺雖然專業,但體積大、啟動慢,只有攝影、運動,且有錢的愛好者才愿意折騰。
大眾用戶需要的,是隨時隨地,拿起來就能拍。
于是大疆推出了 Pocket 系列,把云臺和相機做成了一體化設備。最新款的 Pocket 3 還可以豎拍,適配信息流短視頻。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剛開始,大家總是從最基礎的工具入手,但入坑后又會發現,現有的工具“差點意思”,你的技術也許就能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
在歐美還有一種形式——眾籌,能籌集資金,還能提前驗證市場需求。
3D 打印技術已經不新鮮了,但深圳的拓竹(Bambu Lab)在 Kickstarter 上首次眾籌就募集超 700 萬美元,通過更高精度、更快速、更智能的賣點,重新定義消費級 3D 打印體驗。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MEATER 的發家路徑也類似,在 Kickstarter 向消費者展示了“無線智能溫度計”的概念,并通過早期支持者的反饋不斷優化產品。
在中國,眾籌這個概念可能很陌生,但在歐美,是很多品牌生長的“土壤”。
避免打廣告的嫌疑,大家自行了解目標市場的眾籌平臺。科技硬件、智能家居、戶外裝備、創意設計等,都是眾籌市場上熱門的品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另外,眾籌用戶通常是早期的高粘性用戶,有一定的社群效應。就像我已經在很多微信群里,安利我參與眾籌的領普智能感應器。
3. 不斷積累,不得不做
有些產品的高溢價,源于用戶一旦投入,就很難停下來。
例如寵物市場。養寵不是一次性消費,而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
“鏟屎官”不僅要買日常用品,還會選擇更好的零食、貓砂、保健品、自動喂食器、智能貓砂盆等,并且切換品牌的成本較高。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或者說,一個人在買了 iPhone 之后,他的耳機可能會選擇 AirPods。
當用戶已經在某個生態體系里投入了時間和金錢,他們更傾向于留在這個品牌體系中,而不是輕易更換。
如果你仍然沒有方向,可以從消費者的“待完成事項”出發。
《與運氣競爭》中提到:“用戶不是購買產品,而是‘雇傭’產品完成特定任務。創新關鍵在于識別未被滿足的‘待完成事項’。”
MEATER 不是在賣溫度計,而是在幫用戶解決“如何精準掌控牛排火候”的問題。大疆 Pocket 3 不是在賣相機,而是在幫用戶解決“如何拍出穩定流暢的 Vlog”的問題。
要找到這些場景,還有一個關鍵問題:
你面對的用戶,他們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社交環境是怎么樣的?你是否理解他們所處的消費生態?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如果將時間尺度拉長到 10 年,會發現歐美市場的消費邏輯與國內截然不同。
這種差異并非簡單的“消費能力”不同,而是根植于歷史背景、社會環境、用戶心理。
首先,“文化基因”決定了用戶買什么。
環保似乎是歐洲人的集體執念,實際上是他們的“應激”點。19 世紀工業革命,歐洲人嘗到了甜頭,也吞到了苦果——1852 年一場毒霧災難奪走了上萬人的性命。
一臺比小牛電動車還貴的 E-bike(電動助力自行車),不只是為了代步,還因他們愿意為“綠色出行”買單。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其次,就是消費習慣。
歐美消費者從 PC 時代就養成了獨立站購物的習慣。打開 Google,搜一下品牌官網,直接下單——這是他們的數字生活常態。
對比國內,我們從移動互聯網開始,就習慣了淘寶、抖音、拼多多的“超級APP“生態。
雖然兩者都是電商,但在歐美市場,你不能像國內一樣依賴抖音、淘寶等超級流量池。
品牌獨立站的價值就在于,它可以承接不同社媒平臺的用戶,并沉淀到自己的渠道中,形成長期復購。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反過來,東南亞市場更像“拼多多”生態,主打極致性價比,更適合標品玩家,只要你能把利潤核算到極致。
這種模式很難撐起品牌溢價,因為用戶只關心便宜,不在乎誰賣的。
還有一點,做 KOL 合作的企業都會有實感。
歐美很多紅人做品牌合作,也不愿意直接帶貨,因為他們更看重質量和粉絲信任。
這意味著,出海品牌不能簡單套用抖音“短平快”的邏輯,而是要更注重品牌敘事、價值觀傳遞,并通過獨立站和社交媒體沉淀長期用戶資產。
品牌不是一錘子買賣,建立好長期價值,用戶不僅會反復購買,還會自發傳播品牌故事,帶來口碑效應。
無論你是從工廠轉型,還是從 0 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有什么能讓消費者多掏 5 美金?
圖片來源:雨果跨境
(來源:靠海的跨境小哥Allen)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雨果跨境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