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陳女士是一位公司白領,同時她還有一個身份—海淘族。海外代購對于她來說是家常便飯,“海外代購價格相對(國內進口同款產品)來說,要低很多。”這是她選擇代購而不在國內直接買進口品的原因之一,“國內很多所謂的進口品,其實都是made in china。國外的生產標準要嚴格一點,原裝進口的產品品質要比國內代加工的高。”類似于陳女士這樣的海淘族在國內并不少見,而且以像陳女士這樣的80后居多。
到日本買馬桶蓋的鬧劇相信各位看官也都還記得,近幾年消費者生活質量和消費能力的提高,消費者逐漸回歸理性,越來越多的海淘族出現,國外代購業因此紅極一時。“但是我現在已經很少選擇代購了。”今年來陳女士發現,國內逐漸出現了一些跨境電商平臺,“網上的報價比代購還要便宜,而且都是原裝進口的正品。”陳女士表示,以前海外代購從下單到收貨大概要兩周左右,通過跨境電商網站購買則要快的多,“像聚美優品的極速免稅店,只需要三天左右,就能收貨。”
其實陳女士遇到的這種現象,在國內已經越來越普遍,便宜、正品、物流快速,這些都是陳女士從代購轉向跨境電商平臺購物的原因。
跨境電商崛起母嬰和美妝受追捧
聚美優品這個曾經的第三方垂直電商平臺,如今已經轉型成了一家自營跨境電商。去年8月,聚美啟動了第一次轉型,砍掉了聚美整個第三方平臺,但這一轉型并不成功,甚至一度讓聚美陷入險境;去年十一的韓國行,讓聚美優品CEO陳歐決定再次轉型,成為跨境電商,這一決策也讓聚美“起死回生”。今年一季度,陳歐表示,跨境業務是聚美優品歷史上最快的增長。同時,聚美優品極大地拓展了銷售品類,包括進口化妝品、進口母嬰、進口服裝、進口飾品、進口食品保健品等,但主要盈利點還是在母嬰和美妝。
在聚美官網上,你可以發現同樣的一款蘭蔻精華肌底液,蘭蔻官方旗艦店報價760元,而聚美優品只要569元。聚美優品能夠如此低價的原因,其一是國外品牌商授權直接供貨,同時在國內保稅區建立倉儲,產品只征收行郵稅;二是采購數量很大,采購價格相對較低。對比國內的進口品代理商和專柜,能夠節省50%左右的成本。
京東在今年對于跨境電商的布局也逐漸加快。與聚美的完全自營不同,京東采用的是“自營+平臺”的模式。其中,自營模式是京東自主采購,由保稅區內專業服務企業提供支持服務;而平臺模式則是通過跨境電商模式引入海外品牌商品,銷售的主體直接就是海外的公司。而國內另外一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介入跨境電商市場時,主要是以平臺模式來運營。
小C發現,京東自營產品中同樣是以母嬰和美妝為主。而國內對于化妝品跨境電商熱度較高,今年一月份剛剛上線的進口化妝品跨境電商唯美網,當月就宣布完成A輪千萬級投資。
隨著今年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陳歐就曾表示,化妝品跨境電商的春天到了。
此外,一些零售企業和代理商公司也開始轉型成為跨境電商。今年初,蘇寧就以母嬰和美妝為切入口進軍跨境電商;萬寧中國區執行董事徐濤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跨境電商發展迅速,萬寧已經在這方面達成大致的合作意向。
跨境電商何以成就大勢?
比達咨詢的數據顯示,從2008年開始,我國海淘市場呈現高速增長勢頭。2012-2014年的市場規模分別為483億元、767億元、150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82.8%、58.8%和95.6%,預計到2015年底,海淘市場規模將達到2400億元。我國海淘族人數近三年也實現穩步增長,截止2014年,海淘規模達到了2000萬人。
截止去年7月,國內相繼設立了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廣州和深圳七個城市成為國家跨境電商進口服務試點城市。今年上半年,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促使一大批企業和創業者試水進口跨境電商。
之前,包括阿里巴巴、環球市場、環球資源、蘭亭集勢、敦煌網等平臺都在出口跨境電商方面有所作為;從去年開始,進口跨境電商成為各家電商平臺爭奪的新市場。
2014年中國跨境網絡零售交易額達4492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進口交易額為1290億元,同比增長60%,出口為3202億元,同比增長40%。
我國海淘規模龐大并還在不斷上升,國內消費者對于國外商品的需求日益上升,尤其是對進口母嬰和進口化妝品的需求,都為進口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進口跨境電商是海外代購的進化版?
如果說進口跨境電商是一家系統化運營的公司,那么海外代購就是路邊的小攤販,這是本質上的區別。進口跨境電商由專業的運營團隊操作,客服、物流和售后都系統化;海外代購則是由個人或者小團隊操作,只要熟悉網絡購物方式的人都可以經營。
眾所周知,客戶對化妝品需求量越大,那么廠家給的優惠就越大。而進口跨境電商體量大,采購數量龐大,采購成本自然具有優勢;海外代購規模小、客單零散,也就決定了其采購量較小的事實,產品價格上自然就高。
售后服務,兩者之間也存在巨大差距。進口跨境電商有自身的專業售后服務團隊,海外代購沒有專業售后服務支持,消費者維權困難。
跨境電商優與劣
進口跨境電商采用與保稅區合作或者海外直郵的方式,極大地節省了時間。“我們在保稅港有自己的倉庫,從顧客下單開始,最快可以實現2天內將產品送到顧客手中。”重慶海量誠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海峰說。
同時,由于保稅區的商品只征收行郵稅,少了增值稅和消費稅等主要稅費,產品價格優勢突出,真正做到了“平價”。保稅港的監察管理制度比較嚴格,對于進入保稅區的產品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產品品質得到有力保證。而消費者在下單后,產品是直接由保稅區發出,相比代購,更少的“手”接觸到商品,進一步保證了發出產品的正品率。
此外,大批進口跨境電商在保稅區開始建立自己的線下體驗店,廣州的扎堆現象尤為明顯。體驗店內的產品一般會有兩類:一類是保稅商品,僅征收行郵稅,但不能現場提貨,在線上平臺下單后送貨上門;另一類是完稅商品,可現場提貨,但不是全部體驗店都會有這類商品。
進口跨境電商采用的是線下先體驗,線上購買的O2O模式。易歐蓉計劃今年十月份,在四川仁恒置地購物廣場開首家線下體驗店,面積為400平米,涵蓋所有線上銷售產品的體驗,以此提高消費者購物體驗。
正所謂“金無足赤”,進口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問題。
一是目前國內進口跨境電商并非涵蓋所有品類,主要集中于母嬰、化妝品、食品和保健品等。當企業紛紛涉足跨境電商業務時,經營產品的同質化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二是消費人群定勢。曾海峰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身邊會在跨境平臺購物的人群都是跟我一樣的80后。”這一點讓他很不解。根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進口跨境電商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70后和80后,占比超過70%,年輕市場的開發顯得后力不足。
三是前期會員基礎薄弱。除了一些大型電商之外,新興的跨境電商平臺前期無會員基礎,很快就死在半路上,這也是目前跨境電商火熱,但平臺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四是并不是所有的平臺都可以進駐保稅區。只有拿到批文的平臺才能進駐,而那些沒有拿到批文的中小平臺必須掛靠在大平臺下面才可以進入保稅區。
五是物流也是跨境電商急需解決的問題。盡管多個商家承諾3天左右送貨到家,但是真正執行起來就不是這么容易了。甚至有消費者稱,在某跨境實體電商實體店買了新西蘭的糖漿,從下單到拿到貨品花了一個多月,比代購所花的時間還要長。
上述跨境電商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只是小C整理的一部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市場確實存在巨大潛力,跨境電商也正成為一種趨勢。我國跨境電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如何解決現階段存在的這些問題,形成差異化,真正實現突圍,是所有跨境電商現在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