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比亞迪的出海,與當時日本豐田汽車的出海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面臨著宏觀經濟低迷和國內市場飽和的背景。
通過深入復盤豐田的出海歷程,我們可以對比亞迪當前的出海戰略,以獲得更為深刻的行業啟示。
一、日本豐田出海:國內市場飽和與歐美市場的盈利挑戰
眾所周知,日本在1985年至1990年期間產生了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
這段時間里,日本的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被過度推高,早就超出了其實際價值。
從90年代開始的泡沫破滅,使得日本進入“失去的三十年”——經濟長期停滯,期間股價和房價大幅下跌。
特別是在1990年至2000年期間,反應日本股市的日經指數下跌了52%,股市在這一時期嚴重衰退。
而豐田的出海之路就始于上世紀末。
彼時,日本國內經濟低迷,汽車市場趨于飽和,這迫使豐田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日本海外。
經過一系列調研,豐田最終選擇了以節油、性價比高的中低端車型為突破口,成功打入歐美等油車同樣發達的市場。
這一策略不僅幫助豐田在海外市場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還為其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二、中國比亞迪出海:電動車技術的領先與獨特路徑
相比之下,比亞迪的出海之路則顯得更為獨特。
在當前全球貿易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比亞迪憑借其在電動車領域的領先技術,選擇「高舉高打」的路線,迅速在海外市場樹立了高端品牌形象。
尤其是在東南亞、中亞以及一帶一路等工業化早期國家,比亞迪憑借其電動車產品的獨特優勢,成功贏得了當地市場的認可和信賴。
這些地區總體的人口年齡偏小,未來市場的潛力巨大,為比亞迪的出海戰略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日本豐田和中國比亞迪出海之路的異同與啟示
1、產品策略與市場定位的差異:
豐田在出海早期,主要面向油車同樣發達的歐美市場,通過推出節油、性價比高的中低端車型來取得市場優勢。
其高端品牌的推出相對較晚,并且在經歷本土化之后,從盈利能力上看,利潤率并未顯著超過國內市場。
比亞迪則選擇了以電動車這一全新產品作為出海的主力軍。
由于電動車在全球范圍內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且比亞迪在電動車領域具有領先地位,因此其出海前期的利潤水平明顯高于國內。
他們在出海過程中,都根據目標市場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合適的市場定位和產品策略,以贏得當地市場的認可和信賴。
2、貿易壁壘與全球化背景的差異:
豐田在出海時期雖然也遭遇了貿易壁壘,但當時全球化的趨勢是順風順水的,國際間的貿易合作相對較為順暢。
相比之下,當前全球貿易保護思潮正在加深,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日益增多,這對比亞迪的出海戰略構成了更大的挑戰。
3、目標市場的差異:
在豐田出海的那個時代,像2000年代的中國那樣的工業化與城鎮化早期市場還很多,為豐田等汽車制造商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當前時間點,這樣的市場已經變得稀缺。
但對于比亞迪來說,東南亞、中亞以及一帶一路沿線等工業化早期國家仍然存在著大的機遇。這些地區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對汽車等消費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
4、本土化與適應性的挑戰與應對差異:
豐田在歐美市場的成功離不開其本土化的深入實施,包括了解當地市場需求、適應當地法律法規、融入當地文化等。
同樣地,比亞迪在海外市場也需要加強本土化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四、總結
豐田與比亞迪的出海之路各有千秋,但都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遇。
通過深入復盤豐田的出海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比亞迪在出海過程中應該繼續發揮其在電動車領域的優勢,加強本土化建設,不斷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同時注重市場定位與產品策略的制定,以贏得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來源:艾凡咨詢公眾號)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