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小小的SIM卡,卻在一貫和睦的手機廠商與運營商之間掀起波瀾。而波瀾背后,則是對手機號碼控制權的博弈。
近日,在上海舉辦的世界移動大會上,GSMA(GSM協會)工作組聯合主流移動網絡運營商、手機制造商和SIM卡供應商,討論eSIM(Embedded SIM、嵌入式SIM)技術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技術規范。GSMA是由800多家運營商、200多個手機、互聯網企業組成的移動通信行業組織。
區別于以往由運營商發放SIM卡的形式,eSIM是指在智能手機等終端出廠時預裝SIM卡,這一技術很可能會徹底改變消費者與移動運營商簽約的方式。此前,蘋果公司曾在iPad Air2上推出了Apple SIM,消費者可以在iPad上任意選擇幾家運營商的流量業務。這被大量媒體解讀為“顛覆運營商”的技術。
顯然,嵌入式SIM技術給眾多終端廠商提供了一個控制手機號碼的機會,這意味著新增了數十億個入口。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最新報告,2014年,全球有44億獨立手機用戶,約占全球總人口的60%,而SIM卡保有量則接近75億,超過全球總人口數。
為此,三星、蘋果選擇統一戰線推動技術標準,一改雙方此前在全球專利大戰中的針鋒相對。同時,7月15日,全球最大SIM卡廠商金雅拓聯合中興通訊,在后者的智能手機中展示了這一技術。
此外,另一位SIM卡廠商高層也告訴記者:“在與我們接觸的手機廠商里,華為、小米十分渴望這一技術。”記者就此咨詢華為、小米,華為尚未給出回復,而小米的態度也不明朗,小米科技市場高級總監魏來告訴記者:“目前的情況下,我們不予置評。”此前,小米已經獲批移動轉售業務牌照。
抵制Apple SIM
GSMA在2010年提出了eSIM概念,當時,GSMA旨在解決M2M終端的聯網問題。由于物聯網涵蓋領域眾多,GSMA希望eSIM具備終端預裝、獨立載體、自主激活、靈活切換運營商等能力,而傳統的SIM卡對這些能力都不支持。
這一技術概念不僅適用于物聯網,它同時也會給手機市場帶來巨大變革。
“如果eSIM普及,那么用戶從手機廠商購買手機的同時,就可以任意選擇一家運營商的服務,而且可以在多個運營商之間任意切換。”知名電信專家程德杰告訴記者:“理想狀態下,這些操作完全不需要經過運營商。”
eSIM問世之初,蘋果公司就盯上了這一技術。這可以幫助蘋果從運營商手中搶奪號碼控制權,同時也能滿足消費者不愿意被運營商捆綁的訴求。
據知情人士透露,iPhone 5推出之前,蘋果公司曾與電信運營商就“iPhone 5要不要SIM卡”的爭論陷入僵局,雖然蘋果很強勢,但幾乎沒有運營商支持,最終蘋果并未如愿。
2014年10月,蘋果終于在iPad Air2的發布會上推出了Apple SIM,在iPad設置選項中,用戶可以進入“Apple SIM”選項,任意選擇其中的運營商業務。但是,加入Apple SIM的運營商只有4個——美國的AT&T、Sprint、T-Mobile,以及英國運營商EE。此外,為漫游用戶提供全球流量服務的GIGSKY也加入Apple SIM。得益于GIGSKY的業務覆蓋,Apple SIM推廣至93個國家。
但是,這93個國家并不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在蘋果中國官網上,所有Apple SIM的相關介紹均被撤銷。全球最大的Verizon,以及歐洲主流運營商也均不支持Apple SIM。而且,推出至今,Apple SIM未能新增任何一家合作伙伴。
即便是四家支持者,對Apple SIM也并非全力支持。據T-Mobile CEO John Legere在Twitter上爆料,“必須是從AT&T、Sprint手里買的iPad才能使用它們的服務,而且iPad用戶一旦選擇Sprint、AT&T之后,就無法切換到其他運營商。”從這一點看,蘋果并未讓Apple SIM改變運營商,以及改變用戶對于SIM的使用方式。
入口之爭
“從SIM到eSIM,改變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整個產業鏈條。”握奇數據電信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楚告訴記者:“SIM卡的發行商,也由原來的運營商變成了終端廠商。”握奇數據是全球第五大智能卡廠商,每年銷售SIM卡接近4億顆。
運營商全部的新增業務,均通過發行SIM卡完成。“蘋果一下子就搶了運營商最大的銷售生意。”張楚表示:“這種商業模式的沖擊太大,運營商怎么可能不抵制Apple SIM?”
同時,“當蘋果把運營商的碼號資源、鏈路信息、數據安全寫入到iCloud上之后,運營商就跟用戶說再見了。”程德杰表示,運營商直接從B2C公司變成了B2B,而談判對象則是蘋果、三星等一貫強勢的企業,“運營商之間只能通過不計成本的價格戰、補貼,從蘋果的平臺上爭奪用戶。”
更為嚴重的是,手機號碼幾乎是運營商與用戶聯系的唯一紐帶,也是運營商互聯網業務的唯一入口,運營商的家庭影院、游戲、音樂、閱讀、短信計費、移動支付等等業務,均依賴手機號碼的支撐。如果失去了號碼控制力,運營商的互聯網業務將再無立錐之地。
但是,運營商并非一味阻撓eSIM。因為eSIM能夠顯著降低運營商的SIM卡采購成本、碼號資源管理成本,而且,中國移動研究院羅紅介紹:“如果運營商能夠掌控eSIM技術,運營商可以進一步加強用戶粘性、控制權,甚至與終端廠商合作時可爭取到更好的話語權。”羅紅介紹,運營商目前可以實現這一效果,但她并未透露技術架構的細節。可以想象,運營商希望GSMA將這種有利于自己的技術架構納入標準。
2015年3月,GSMA再次發布新聞,宣稱將制定新的技術規范,使消費者能夠通過自己選擇的移動網絡運營商來激活平板電腦或可穿戴設備等設備的嵌入式SIM卡。根據GSMA計劃,這一計劃結果將在2015年第三季度出爐,消費設備遠程配置的通用規范預計將于2016年之前出臺。
需要指出,新的技術規范中,GSMA并沒有把智能手機納入規劃。這一取舍,幫助GSMA得到了14家運營商的支持,其中包括AT&T、沃達豐、德國電信等主流運營商。但是,全球最大運營商Verizon,中國三大運營商,以及韓國KT、日本軟銀等巨頭均不在“支持者”的名單之中。
而且,技術規范的討論也充滿爭議。7月15日,參與本次規范討論的金雅拓ODC(按需配置服務)業務副總裁Benoit Jouffrey介紹,“總體架構已經達成一致,大家在推動技術細節規范。”但是羅紅告訴記者:“還沒有達成共識,并不足以制定標準。”她表示,必須還要考慮eSIM給用戶帶來的一些安全、數據管理的問題。
除了運營商之外,終端廠商對eSIM也并不完全擁護。國內一知名終端廠商高層也告訴記者:“SIM卡的技術、標準以及號碼管理,還是以運營商為主,我們還是選擇跟隨運營商的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