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廈高速池店收費站,是距離泉州與晉江中心市區最近的公路出入口,車流量常年位居泉州地區互通樞紐首位。
從池店出口上機場連接線往南,便是中國制鞋重鎮——晉江陳埭。以制鞋業聞名的陳埭鎮,是晉江鞋業的龍頭,全鎮擁有鞋類生產加工企業近7000家,工業總產值超800億元,被譽為“中國鞋都”。
從“一根絲”到“一雙鞋”,從聚酯切片、紗線、網布、染整到面料、鞋材、鞋底、配飾等產業鏈各個環節,陳埭集聚了鞋類化工、鞋材、鞋成品、鞋機、專業化市場等要素為一體的產業配套鏈條,實現了一雙鞋從原料采購到生產銷售的全過程。
豐厚的產業基礎,讓晉江鞋也成為全球重要的鞋品生產基地,但也正是在這里,一個個鞋廠隨著外貿浮沉:這里見證過外貿的黃金年代,也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的出口受阻,見證了外貿從線下走向線上,也經歷了線上的不確定與突圍。
外貿冷暖,鞋廠先知。
1.轉變
“三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形式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早期的企業都沒有進出口權,進出口權是在對外進出口公司、外貿公司,這是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外資的階段,外國企業到中國來,跟中國企業合資。第三個階段是對外貿易進出口權對私營企業開放,中國企業可以自主出海,打自己的品牌,比如說美的、海爾等。”德威國際貨運代理(上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楊時告訴雨果跨境。
形式與參與主體的改變,進一步刺激了中國外貿出口的激增,也讓中國企業真正直面國際市場。而依賴于雄厚是制造業基礎,龐大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得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首選合作伙伴。
陳埭工廠主對外貿并不陌生。
鞋廠老板林翔告訴雨果跨境,自己的父輩也正是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正式接觸外貿。彼時晉江的大街小巷出現了各種牌子的制鞋小作坊,泉州由于外貿經濟發達,外貿公司接下運動鞋制造訂單后,便移交給晉江的制鞋廠生產,工廠也開始收到大量的外貿訂單。
21世紀前后十年是晉江鞋走向海外市場的第一個高峰,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一記重拳下,海外訂單頓時銳減。金融危機導致出口受阻,林翔的印象中,危機在第一時間也影響到了陳埭了大小工廠,整體呈現出放緩的發展態勢。
2012年,畢業后的林翔回到鞋廠,直接參與了鞋廠的經營。與記憶中的傳統外貿時代不同,林翔明顯感覺到外貿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
林翔告訴雨果跨境,2015年后,能明顯感覺到買家變小,外貿訂單變碎,“海外中小創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大量小B采購商的涌入,碎片化訂單趨勢逐漸明顯。對于工廠,訂單的數量可能跟原來一樣,但是每個訂單里面所需要的產品,要比原來更多元、更復雜。”此外,國內跨境電商平臺快速發展、海外客戶采購習慣向線上轉移。
林翔表示,外貿中各個因素都是相輔相成,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海外企業的采購習慣快速向線上轉移;而線上化的趨勢,降低了采購商的門檻,促使大量中小貿易商的出現。
2020年,因疫情引發的全球需求井噴,帶來了整個外貿產業鏈上下游的連鎖反應,國內過剩的產能在流通受阻擠壓,再次涌向海外。與此同時,疫情導致線下展會停辦、海外訂單受阻等影響,越來越多的工廠投身到線上大潮中。
2.確定性
跨境電商成為全球貿易的“新勢力”,也將林翔和更多的過程中帶入了這一變化。
“如果說過去十年,傳統外貿是在緩慢變化,疫情三年則是迅速改變了過去十年做外貿的思路。”林翔表示,這也考驗工廠的管理能力,工廠能否迅速轉變思路,能否應對新的變化。
林翔說,適應轉變是必須的,但傳統外貿模式的冗長流程和對線下操作的高度依賴,使得線上轉型并不容易。
在外貿中,商品的交易與流通,經常以信任為基礎,但往往因為涉及不同的國家與市場,需要大量的環節,“僅僅在工廠,就有樣品郵寄、廠商資質核查、產品合格證明、產品質檢等諸多環節,后續還有結算、交易等環節,一個完整的訂單,從工廠到客戶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流程。”林翔表示。“由買家下單給賣家,首先第一個考慮的是結算方式。從前的結算方式是開信用證,雙方交易大家都不相信,我如何進行交易?這個交易需要有一個第三方來擔保支付,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要求。”
物流也是個非常關鍵的環節,遇到外貿旺季,物流排倉周期長,貨物到達客戶手中的時間要比預期時間加長不少。
在電商初期時代,由于行業性質受限,外貿平臺依舊是幫助傳統貿易線上獲客、促成交易,雖然環節有在減少,但大部分仍需要大量的線下操作。
而在轉向線上的路徑上,也有系列的問題,比如在資金流的線上化和數字化過程中,就存在離岸賬戶開戶難、費用高、操作流程和提現手續復雜等問題,并且由于風控能力不足、資金管理能力弱等,容易造成資金損失。
在大環境上,面對外需恢復勢頭不穩、地緣沖突和貿易限制措施增多等重重挑戰,中國外貿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仍然不乏阻礙。
另一方面,隨著數字新基建和信息技術迭代,電商平臺及物流體系已相當成熟,能夠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電商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但數字貿易不僅僅是將傳統貿易搬到了線上,還包含了貿易相關的宣傳、交易、結算等環節,是集數據、數字技術、數字產品為一體的整體轉型,一些平臺在這方面還仍有不足。
林翔表示,線上渠道的布局,是大勢所趨,也是賣家在當下的必選項,但賣家需要更多的確定性。
3.倒逼
賣家需要答案,也倒逼著平臺綜合能力的持續提升。
與工廠訂單碎片化、客戶中小化的反饋類似,阿里巴巴國際站總裁張闊也表示,過去參與全球貿易采購的,往往是那些比較大的采購商,他們采購商品之后繼續在海外市場給小的零售商去層層批發,最后才到真正終端的買家手里,“但現在貿易的形態也在快速迭代,越來越多的中小零售企業直接參與全球貿易采購。海外的買家對于商品、服務、交期、售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張闊介紹,跨境B2B與國內電商不同,國內電商沒有Sourcing的事情,每一個商品確定的價格、確定的物流、確定的交期履約就結束了,“無非是價格高低、售后服務做到什么程度。”
因此,“如果要讓更多的中小零售企業直接參與全球貿易采購,那一定要讓跨境采購的過程就像內貿一樣簡單,那他們就可以直接參與,也可以用更低的價格、更優的服務能拿到這些商品。”張闊表示。
基于用戶的反饋跟需求,阿里巴巴國際站去年年底開始推出半托管模式。所謂半托管模式,就是讓商家把物流托管于平臺,由平臺通過集約式管理實現供應鏈效率最大化,從而帶動單量增長。
“面對輕定制和面對現貨,我們更多希望從托管物流、售后以及給買家一個確定性的價格,作為一個核心的增量的突破口。”張闊告訴雨果跨境,“用平臺積累的跨境物流、資金服務能力以及數字化技術的整合來提高訂單交付履約的效率,以幫助中小微外貿企業應對仍在加劇的諸多不確定性,讓海外采購商也能享受一口價、準時達、售后有保障的服務。”
這也“倒逼”著平臺物流在時效、保障、基建上都要“長”出與之匹配的能力。
阿里巴巴其實很早就在布局外貿生態圈。2014年4月,阿里巴巴集團全資收購深圳市一達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為阿里巴巴國際站從“外貿資訊”到“外貿交易”升級打下基礎,并在此后逐步升級為阿里巴巴跨境供應鏈,在傳統的關務、外匯、退稅服務的基礎上,為全球中小微企業提供信用保障、國際物流、支付與結算、金融等服務。
對“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整合管理,從而串聯起跨境貿易的各個環節,不斷優化和改進各個環節的全流程業務運營模式,提高整體效率。以阿里巴巴國際站為電表的外貿電商平臺的階段性變化對應著中國跨境電商生態的成熟。
對于全托管與半托管,林翔表示,工廠在這種模式可以專注投入在產品研發與供應鏈,從而讓產品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響應市場反饋。至于物流、收款以及售后等后續事宜,也都交給平臺。
對于陳埭老板們來說,這或許是個新的機遇。(文/雨果跨境 凌政和)
封面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凌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