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犯罪率急劇升高,因網絡詐騙而遭受經濟損失的消費者也逐漸增多。
2014年無卡交易詐騙(Card-not-present fraud) 提高了42%,經濟損失達3億美元。無卡交易指的是消費者通過網絡、電話或者郵寄的方式提交銀行個人信息。
雨果網了解到,根據澳大利亞支付清算協會(APCA)新發布的數據報告表明,在ATM機上盜刷銀行卡的犯罪現象也屢見不鮮,2014年該比例增長17%,造成了4210萬美元的損失。
APCA的首席執行官Chris Hamilton稱網絡詐騙已經成為支付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有些犯罪分子掌握了你的銀行卡號和其他信息,他們可以利用你的信息在網上購物。” 他表示,“消費者應該在信譽高而且自己也了解底細的網站上購物。”
該報告顯示網絡詐騙涉及范圍很廣,金融機構、零售業、醫療保健和教育部門、政府機構和電腦軟件提供商等都是網絡詐騙的重點目標。
網絡詐騙問題十分嚴重,因此支付行業正準備實行tokenisation這種支付方式,它不需要用戶輸入敏感信息,比如消費者不需要輸入與銀行卡號,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支付令牌,這樣詐騙犯就無法獲取到相關信息。
這份報告也顯示,2014年澳大利亞的銀行卡支付交易額達6500億美元,其中因詐騙而產生的交易額比例為0.06%。每筆詐騙金額平均為224美元。
澳大利亞銀行家協會的首席執行官Steven Munchenberg稱消費者應該經常檢查他們的銀行賬單,防止受到網絡欺詐。
“銀行有十分復雜的詐騙檢測系統,如果消費者是詐騙的無辜受害者,銀行將承擔損失而非消費者。”他表示。
2014年“感應式”支付詐騙造成3300萬美元的損失,增長率為2%,相對較低。
在以上這些詐騙情況中,犯罪分子可以利用非接觸方式完成100美元以下的交易,而且不需要輸入四位數的PIN碼。
消費者要保護好自己的信息,隨時更新電腦的安全軟件,只在安全的網站上提供銀行卡信息,利用金融機構提供的網絡詐騙解決方案,并且定期檢查銀行賬單,發現可疑交易立即向銀行報告。(編譯/雨果網 張凱燕 譯審 吳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