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美國對緬貿易制裁前,緬甸50%以上的服裝都出口到了美國。制裁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幾乎在一夜之間,緬甸的服裝廠要么被迫關閉,要么轉行,只剩下了日本、韓國一類的零星買家。
如今,緬甸服裝行業正在慢慢恢復元氣。一些歐洲公司如Adidas和H&M的訂單越來越大, 其中H&M正在與當地的14家工廠合作。
雨果網了解到,過去一年中,美國零售商Gap在兩家緬甸工廠的訂貨量已經翻了兩番。不過政府公共事務部部長Debbie Mesloh表示,Gap并沒有與更多工廠合作的計劃。
Gap試圖采用更加靈活的供應鏈。去年,Gap成為美國恢復對緬貿易以來的第一家進口商,其產品上附有“緬甸制造”的標簽,深受美國消費者歡迎。
據知情人士透露,2014年緬甸出口額達15億美元,2013年為12億美元,同比增長25%;而2012年出口額僅為9億美元。
蓬勃發展的背后同樣存在著一系列列問題。為了降低成本,一些本地企業經常雇傭童工。此外,生產環境也不夠安全。Gap在緬甸的代加工廠是韓國人投資創辦的,該廠專門聘請了第三方機構來監督工廠是否出現上述問題。
緬甸服裝制造商協會副會長U Aung Win表示,要通過西方品牌的審核對于緬甸工廠來說太難了。在這種情況下,在緬甸找尋代加工廠簡直就是冒險行為,因此大多數西方進口商都選擇與韓國、中國以及臺灣合作。
U Aung Win表示,審核標準對設備和廠房的要求較高,本地企業家無力承擔升級改造的費用。因此,一些緬甸工廠經常眼睜睜地看著100000件以上成衣加工的西方品牌的大訂單擦肩而過,只能從國內接一些2000或3000件的小訂單。
他表示:“緬甸還比較貧窮,西方品牌應該給我們四五年時間。”
然而U Aung Win的想法并不能成立,很多國外品牌不允許他們的代加工廠雇傭18歲以下的工人,但這種做法在緬甸很常見。
雨果網了解到,緬甸的優勢在于廉價勞動力。商務社會責任國際協會副會長Prepscius表示,協會一直致力于解決童工和土地征用的問題,如土地所有權和合作伙伴盡職調查。但緬甸問題并不是只有這些,還有電力供應不暢、無深水港等。
2014年,歐盟從緬甸進口了2.35億歐元(合2.56億美元)的服裝,同比增長79%,而美國從緬甸進口的所有商品總額為9300萬美元。
H&M目前在緬甸有14家代加工廠。此外,行業突出問題是缺乏最低工資標準。盡管緬甸已經通過立法實行最低工資標準,但一直沒有規定具體的數字。
根據相關組織的建議,H&M已經制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在政府制定的標準出臺之前,將一直采用該標準為工人支付工資。
Bakutis表示:“我們要求供應商至少要為紡織工人提供這樣的工資。”(編譯/雨果網 唐小玉 譯審 吳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