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納蠟染印花布是這個國家引以為豪的東西,也是加納人在婚喪嫁娶等各種傳統場合的必備物品。然后,在過去10年間,加納的紡織行業卻在一步步走向衰敗,而罪魁禍首可能就是來自幾千公里外的中國的假冒產品。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說,加納過去有十多家專門生產蠟染印花布的企業,如今企業數量銳減到了只剩幾家。上世紀90年代,該行業還有30,000名員工,如今這一數量只有區區3,000人。
據紡織企業稱,來自中國的大量假冒布料產品讓加納國內的紡織企業難以為繼。實際上,這類“假冒仿品”已經存在了近30年的時間,只不過以前它們的質量都很糟糕,還不足以對本土企業構成沖擊。
最近十幾年以來,“中國造”產品的質量迅速提升,逐漸成為了加納紡織企業面臨的最大威脅。
加納本土紡織企業GTP市場營銷總監Stephen Badu向《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表示,到了2000年以后,中國假冒布料的質量突然大幅提高,甚至連假冒的商標都做得真假難辨,進而得以不斷占領加納市場,如今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了60%左右。GTP是加納所剩不多的本土紡織企業、也是該國領先品牌之一。
另外一家領先企業Akosombo Textiles Limited(ATL)也由于中國等其他地區廉價進口紡織品的沖擊而變得岌岌可危,公司一度大幅裁員,將雇員數量從1,600人縮減到了1,250人。
加納目前的紡織品市場規模為1.5億美元左右,對于GDP為480億美元的加納而言,這個行業非常小,但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蠟染印花布是加納人日常生活必備物品,人們在出席任何重要場合前,都會去市場上購買一些蠟染印花布為自己定制相應的服飾。
中國產的紡織產品不僅從花色設計上看和加納本地布料毫無二致,甚至品牌也仿造加納當地的牌子,讓人難以分別真偽。
一般情況下,執法部分很難找到假冒布料真正的生產源頭,不過據加納貿易及工業部人士稱,這些假冒布料一般是從廣州起運,先是到達入關檢驗比較寬松的多哥首都洛美,然后由中間商雇人徒步將這些布料運入加納境內,再在全國各地銷售。
據德國之聲電臺最近報道說, ATL品牌保護經理John Amoah表示,有人將當地企業的品牌標識拿到境外,制造假冒產品后又偷運賣回國內。
他說,這不僅是保護當地企業知識產權的問題,也涉及到健康問題,因為一些盜版產品使用的化學物質都未經過檢測。
中國企業剽竊加納企業的設計、然后將蠟染布料以更低的價格賣回加納,這樣的做法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情。早在2006年,BBC就曾報道過中國人剽竊加納設計師作品。這篇刊登于2006年8月的文章稱,當時加納蠟染布料的年銷售量為1.5億碼(約合1.37億米)、銷售額接近2.5億美元,然而其中只有1/4的布料是由加納當地企業生產的。
中國假冒布料的價格只有當地布料的一半,因此消費者都去購買中國產品,導致本土企業的銷售下滑了50%至75%。當時加納本土企業就誓言要予以還擊,并聯手相關部門打擊中國的假冒布料產品,然而,直到現在,打假工作仍在持續。
加納政府每幾個月就會對紡織品市場進行突擊檢查,將查處的假冒布料當眾銷毀。今年1月份,政府收繳并焚毀了價值上萬美元的假冒布料。
加納紡織行業人士認為,僅僅靠政府銷毀假冒產品根本起不了多大的效果,更要靠高科技手段來打擊假貨。
比如當地一家名為mPedigree的科技公司開發出了一套幫助消費辨明真偽布料的系統。這套系統名為GoldKeys,消費者可以將布料商標上的12位數字發送短信息到一個免費號碼上,之后能馬上收到回饋信息得知布料的真偽。
不少當地企業對于這項防偽技術很感興趣,希望能將之應用到自己的品牌中。不過,要靠新技術將市面上的假貨掃除干凈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甚至是很長一段時間。有業內人士稱,中國仿冒布料已經成為了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