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商品稅收政策調整讓本來就火爆的跨境電商迎來政策紅利。不過,在業內看來,未來跨境電商在商品品類、貿易模式等方面雖然會有更大發展空間,但也同樣面臨轉型,以往依賴行郵稅與貿易關稅稅差套利的時代將結束。
降稅利好跨境市場
跨境電商再迎政策東風,“坐收漁翁之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完善消費品進出口政策。
會議指出,對于國內消費需求大的部分國外日用消費品,于今年6月底前開展降低進口關稅試點,逐步擴大降稅商品范圍。同時,結合稅制改革,完善服飾、化妝品等大眾消費品的消費稅政策,統籌調整征稅范圍、稅率和征收環節。此外,將增設和恢復口岸進境免稅店,合理擴大免稅品種。
走秀網CEO紀文泓表示,本次政策實施后將為市場營造更加公平的進出口環境,利于更多公司參與進來,同時有利于提高進口操作效率,降低成本。在紀文泓看來,擴大免稅品種,將有利于跨境公司更深入全球,挖掘更全面的供應。
如果進口商品變得物美價廉,那么其將擁有強大的吸引力。第五大道奢侈品網CEO孫亞菲表示,如果降稅政策實施,將直接導致商品價格降低,從而對跨境電商產生促進作用。“對于大量大眾商品,消費者將能從中直接獲益。但對于某些‘高冷’奢侈品品牌,則與商家經營策略有關。”在孫亞菲看來,除了某些品牌商為了維護品牌形象,不會因為稅率降低而在價格方面做出過多讓步外,整體行業迎來降價空間。
據了解,目前國內消費者為了獲得境外商品,多通過跨境電商、境外網站“海淘”、個人代購甚至直接前往境外等方式購買,造成國內消費大量外流。在業內看來,降低關稅、擴大降稅商品范圍,不但能夠豐富國內消費者購物選擇,更有利于消費回流、擴大內需。
進口商品熱已催生出巨大的跨境電商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3萬億元左右,國內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也已超過5000家,注冊企業超過20萬家。預計到2018年,中國內地“海淘族”將增至3560萬人,年消費額達1萬億元。
價差優勢喪失
雖然降稅、擴大降稅商品范圍將拉動市場需求,但這也直接顛覆了目前跨境電商賴以生存的價差優勢,對跨境電商的生存模式提出考驗。
行郵稅與貿易關稅間稅差是目前跨境電商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業內人士給北京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某款高端指甲油為例,按照目前的一般貿易進口方式,關稅為15%,增值稅17%,消費稅30%。如果按照跨境電商進口,僅有行郵稅50%。在這種情況下,顯然跨境電商進口有優勢。如果國家將關稅和消費稅調低,那么一般貿易進口該高端化妝品的稅額可能要低于跨境電商進口,這樣跨境電商將不再具備價格優勢。
在蘇寧易購海外事業部總經理姜大海看來,新政策提及的完善服飾、化妝品等消費稅,對于一般貿易進口是利好消息,但有可能會減少跨境電商的進口量。但一般貿易進口和跨境電商進口的操作成本不同。對于化妝品,一般貿易進口需要先進行前置審批等繁瑣流程,而跨境電商流程則相對簡單。
孫亞菲表示,跨境電商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是一個過渡性產物,國際價差是其生存的動力。隨著全球“價格拉平”,中國市場發展進一步透明化和公平化,以及越來越多的國外品牌拓展國內市場,跨境電商存在的空間將越來越小,尤其是那些魚龍混雜的小型跨境電商。
清關痛點待解
國務院同時在跨境電商進口檢驗檢疫方面做出指導,表示要制定支持跨境電商進口的檢驗檢疫政策,清理進口環節不合理收費。在業內看來,清關流程已是跨境電商目前發展面臨的痛點之一,行業在清關方面依舊面臨眾多問題需要解決。
有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跨境電商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貨物流轉速度,另一個是清關優化能力。依靠轉運公司來完成跨境物流環節容易造成供應鏈三流合一的斷裂,這會對貨物的流轉速度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清關優化能力體現在清關時效和關稅控制上,通關速度和關稅預期管理能力不足將會直接讓消費者體驗打折扣。
洋碼頭CEO曾碧波表示,由于保稅進口的對接、磨合等環節非常復雜,目前跨境業務物流體驗還不是很好。在鮮life創始人肖欣看來,通關政策在各地的執行標準也存在很大不同,即同一政策在每個海關的實操中存在很大差異。而各地通關手續的不同直接給企業標準化生產帶來難度。
此外,為應對跨境商品配送難問題,跨境電商紛紛從輕資產轉向重資產,開始自建海外倉庫,但高昂的成本費用成為跨境電商企業繞不過的坎兒。
倒逼回歸零售
跨境電商仍處在市場探索階段,究竟何種商業模式能夠吸引消費者芳心尚不明確。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國內一些跨境電商商品售價已經觸底,甚至低于原產國價格。其中個別企業的售假行為給行業健康發展帶來影響。跨境電商最終還要回歸零售本質。
姜大海表示,隨著稅差套利時代的結束,跨境電商要專注于零售本質,即服務、供應鏈與商品品質。蜜淘網CEO謝文斌表示,蜜淘全球購現階段最大的痛點不在于物流、關稅、政策等方面,而在于定位、用戶、運營、營銷等電商實際環節。
在湖南云猴網CEO楊軍看來,此番降稅政策也是對傳統供應鏈的一次洗牌,政策完善將倒逼行業供應鏈進行優化升級。據了解,目前國內傳統零售多采用區域性供應鏈管控機制,跨境電商清關存在灰色地帶,“關系戶”成為一種重要的清關手段。
同時,健全的法律政策也是零售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姜大海表示,由于跨境商品屬于個人物品,涉及到跨境運輸和退稅,7天無理由退換貨基本不可能實現,目前各個試點海關沒有明確的政策和可操作流程,行業平臺均不支持換貨和無理由退貨,出現質量問題需聯系商家協商處理,國內消費者權益維權很難得到保障。在楊軍看來,跨境電商領域亟須行業立法,確定各項法律主體,保證消費者和國內商家的基本權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