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15日,133屆線下廣交會正式拉開了序幕,作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雨果跨境編輯部小分隊親赴現場實探本屆廣交會,窺探中國外貿新變化、新趨勢,并獲取海外采購商一手采購需求及信息。【點擊此處】?進入雨果跨境廣交會專題報道
疫情三年后,在享有“中國第一展”之譽的廣交會上,闊別已久的外貿企業和采購商在這里握手擁抱,談訂單、看產品,同時,透過廣交會這扇窗也看見了變化的市場與人。展會期間,多數企業對歐美市場依然展現出謹慎樂觀的態度,其中很大一部分企業或已打算通過海外建廠、設立研發中心等本土化舉措,繞開關稅影響,打開市場局面。
外貿企業赴海外投資建廠是否理性,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又該怎樣搶抓潛在的機遇?帶著這些疑問,雨果跨境走訪本屆廣交會現場的參展企業“體感”最為直接。
遷徙:關稅壓力影響美國客商下單,國際貿易環境改變加速產業鏈外遷
“好久不見!”時隔7屆廣交會后,再次碰面珠海雙喜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外貿部經理劉健婷,我們都激動不已。作為資深“老廣交”,劉健婷發現,今年的采購商會帶著更加具體的需求和方案走進會場,相比往年,他們似乎對產品價格的敏感度格外高,一旦產品價格稍高,采購商的熱情就會迅速下降,有的美國采購商前來咨詢,會把“有在東南亞設廠”作為下單的必要條件,關稅壓力之下,美國客商達成意向訂單明顯減少。這是疫情三年后,企業與海外客商面對面時發現的新變化,在燈飾、家電等展區,這一現象同樣存在。
(珠海雙喜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外貿部經理劉健婷與雨果編輯)
杭州雷波燈飾有限公司經理王閃雷告訴雨果跨境:“美國客戶的要求是簡單明了的,就是要找愿意工廠搬遷到東南亞的企業,誰愿意搬,訂單就給誰?!?/span>
近兩年,“產業鏈外遷”早已不是行業新詞,遷移的背后亦有一系列復雜的成因。在本屆廣交會上,不同的參展企業給出了基于自身視角的最新解讀,大致可被歸為以下幾點:
向內看:暴漲的各類經營成本迫使工廠轉向更“草莽”的海外。一方面,人力支出不斷上漲,東南亞多國的工人月薪普遍未超過3000元,而珠三角地區則要達到5000-7000元。一個千人規模的工廠,每個工人的成本少5000元,其中能多出的利潤自是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工廠二房東的生意在珠三角遍地開花,上漲的租金成本讓工廠難以為繼,而這在柬埔寨,其近乎“白菜價”的地租另眾多外貿工廠為之心動。
向外看:東南亞多國為了招商引資大開國門。以越南為例,第三方咨詢機構安永2021年發布的《東盟投資指南》顯示,企業的投資項目在數年內或整個投資期內可享受10%-17%不等的優惠稅率,還能享受最高四年的免稅期和最高九年的減半征收期(“四免九減半”)。加之,東南亞這些年通過改革開放,使得營商環境有了一定改善;以及東南亞和中國進入了RCEP共享政策紅利后,也使得中國失去了早前獨有的關稅低的優勢。
另外,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美國不斷加壓對華芯片半導體和新能源產業鏈制裁措施,一些對地緣政治和全球產業鏈高度敏感的國內制造業產業鏈也加快了海外布局,盡量在戰略上實現對沖風險、穩產保供。
在上述這些諸多推力與拉力共同作用之下,悄然加速了產業鏈外遷這一過程。
阻力:不明所以的“規矩”成企業海外設廠“攔路虎”,摸不清門道而迷失其中
外貿工廠外遷是一系列正負因素疊加后的決定。多家參展企業認為,搬遷工廠固然有諸多便利,但同樣意味著要在陌生的異國土地上重新建立一整套系統。前期資金投入、設備遷移的成本、配套的產業集群、員工培訓、適應環境、應對無數復雜而具體的問題等,同樣倍感壓力。
廣明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洪燕南對于走出國門格外謹慎。其在本屆廣交會上參展產品涵蓋了包括感控消殺、醫療健康、高端制造、養殖業、現代設施農業以及環保等六大領域的專業光源部件,這在東南亞大多都是組裝的生意,主要原材料還需從中國發貨,運輸極其繁瑣。
(廣明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洪燕南與雨果編輯)
在電子消費品展區,扎根電子消費品行業幾十年的深圳鴻晟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良也有同樣的感觸:“公司外貿份額占總營業額約50%,清晰算了一筆賬后發現,如果要設廠,企業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額外資金;而一件產品出口到美國,雖然從中國出貨需要加關稅,但算上供應鏈、勞動效能的總成本,中國制造其實還是最劃算。”
(鴻晟達光電展位上擺滿了各種尺寸不一、橫豎放置各異的平板電腦)
早前,他也曾到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地實地考察,但都草草收場。據其透露,東南亞市場對于外來者都需要遵守一套“規矩”,一旦企業出貨量稍有好轉,那么隨之而來的稅務、工商等執法部門都會上門“拜訪”,有的同行甚至還遇到倉庫被封,需要交一定解封費等種種煩事。諸如此類現象,在印度設廠的中國企業也同樣遇到,因摸不清門道常常迷失其中。
近兩年,張良的做法是,與越南當地的企業合作,由鴻晟達光電控股,提供技術和訂單,由此一來,也就解決了海外客戶要求擁有海外供應鏈的規定。
“顯而易見,聰明的企業大多數不會徹底關停在中國的工廠,只是會縮小部分國內生產規模以維持生計?!蹦湘诩瘓F市場經理吳華明進一步補充道,“但不排除,產業從中國轉向越南、印度等地仍是部分中小規模企業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尤其是貿易摩擦后,更加速了企業‘走出去’投資步伐。”
韌性:外企策略由“All in中國”向“中國+N”轉變,短期內中國優勢地位不可撼動
雨果跨境走訪的幾家參展企業都表達了同一種聲音:合理的外遷是產業鏈自然升級的一個過程。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朱恒曾分析稱,對于主動“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產業鏈外溢本身不是壞事。中國不斷向東南亞輸出技術和管理方式,這并不代表中國失去了原有的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而是反映出了更強的韌性和實力。“現階段,只要中國的產業能力仍是全球供應鏈中重要一環,產業鏈本身不可能移走,也不會大規模脫鉤。”
“準確的說,不能籠統的歸為產業鏈轉移,而是延伸。原來的‘孩子’還在,只是又生了一個。”一位不愿具名的參展商如此說道。
寧波新東方工貿有限公司CEO朱秋城表示,中國外貿的基本面是沒有問題的,韌性十足,2023年形勢將會越來越好。不過朱秋城也認為,中國外貿拼規模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要靠產業鏈向高端轉移,提升科技附加值來實現中國外貿的高質量發展。
對于2023年整個外貿情況的趨勢預判,中國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健認為,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國的外貿的企業,現在還是處于以拿訂單維持生存的階段,中小企業更顯艱辛。而放眼全球市場,今年上半年總體的外貿增長會有一定下滑,通常每年上半年的增長都較為緩慢,而到了五一過后,整體的市場能夠回暖,特別是海外的消費經歷了疫情和市場動蕩之后有一個消費爆發期。“外貿企業要適時提高技術水平、工藝水平,一旦找到新的渠道,這些擁有技術的企業就能夠快速開拓市場。”他說。
“我們企業今年也正朝著更好的方向改善,比如以前是代工、貼牌,利潤很低,但現在在研發設計上也逐步加大資金、人力投入,朝著附加值更高的方向邁進?!睆埩颊f道。
(文 | 陳林)
(來源:陳木木)
本文作者對該作品擁有完整、合法的著作權及其他相關權益。未經許可同意,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內容。轉載請聯系本文觀察員,違規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