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底,一個重磅消息引發全球注目。巴西政府率先表示,巴西已與中國達成協議,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而是以本幣進行貿易結算。
這一協議的簽署,標志著巴西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更加緊密,且兩國將共同促進貿易合作的發展。
在全球貿易市場中,巴西和中國都是重要的參與者。在傳統的貿易結算方式下,美元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美元不斷貶值和美國不斷發行貨幣,導致美元購買力下降,給其他國家帶來了不小的損失和風險。
中巴雙邊貿易的拉近,打破美元武器化在拉丁美洲的基石
巴西和中國的貿易協議的簽署是一次巨大的轉變。在這個貿易協議的框架下,兩國使用各自的本幣進行結算,可以避免匯率波動對貿易的影響,減少匯率風險,保護各自的利益,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
為什么大家都在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度?
二戰以后,美元替代英鎊成為國際中心貨幣,開啟了長達數十載的美元霸權時代。在最初幾十年,美元霸權對國際貨幣體系及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例如,美元作為全球儲備、支付和定價工具,降低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交易成本和匯率風險,提高了市場效率和流動性,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創新。
但是,美元霸權在近20年,發揮得更大作用是以美國利益優先,給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越來越深層次的負面影響,例如,美國利用美元霸權轉嫁經濟風險,輸出通脹和債務,制造資產泡沫,操縱匯率和利率,對他國實施金融制裁和長臂管轄,損害了其他國家的貨幣主權和金融安全,加劇了全球經濟失衡和動蕩。
與此同時,美國的制裁和利己操作讓各國居安思危:
濫用美元霸權,對其他國家實施金融制裁,美元的信用和公信力受到挑戰。
美國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無限制的QE之后又是瘋狂加息),給其他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帶來沖擊和風險。
對美元的擔憂,讓各國轉向于尋求更加穩定和安全的儲備資產,如黃金、人民幣等。
如何在美元收割中實施自救,促使去美元化成為大趨勢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面對美元收割,各國根據實情有著不同的做法:
英國、歐元區、瑞士、挪威、泰國、匈牙利等選擇跟隨美國加息,以保護本幣匯率,避免資本外流和通脹壓力。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維持匯率穩定和金融市場信心,但壞處是會增加融資成本,抑制經濟增長,甚至引發經濟衰退。
中國、印度、日本則選擇不跟隨美國加息,以刺激經濟增長,促進出口競爭力。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支持經濟活動和就業,但壞處是會導致本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增加外債負擔和金融風險。
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選擇推動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例如俄羅斯、東盟等。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提高貨幣主權和金融安全,降低美元波動的影響,但壞處是會面臨市場抵制和美國制裁的風險。
最后一種,我認為是直接挑戰美元霸權地位的做法,在國際貿易中使用雙邊和多邊貨幣協議結算交易,直接繞過了美國的金融監管,從根源上逐步"去美元化"。就像4月即將實施的中巴雙邊貿易的本幣結算。
對于人民幣國際化來說這是一次挑戰,雖然說人民幣安全,但是它在便利性、市場的豐富度,市場的垂直深度上面離美元還是有差距的,但它也是一次重要的機遇。
可以預測的是,在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將會經歷大家重新找秩序的過程。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各國想要擺脫美元收割,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更高的自主權,多極化是一致努力的方向。
(來源:百佬匯跨境電商聯盟)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